皮紋分析師的家

網站公告:IDAA 香港國際皮紋分析師協會工作范圍簡介如下:   (一)宣傳皮紋分析師的意義和作用,促進社會各方面關心支持皮紋分析師事業的發展;   (二)促進皮紋學研究質量水平的提高,開展皮紋分析師評估活動;   (三)為政府部門對皮紋分析師的決策提供咨詢服務;   (四)培訓皮紋分析師工作者和研究人員;推廣皮紋分析師科研成果和經驗; (五)組織編輯有關皮紋分析師報刊和資料,交流皮紋分析師信息;   (六)組織開展皮紋分析師的對外交流与合作活動;   (七)開展皮紋分析師的行業規范、行業自律和行業維權活動;   (八)提供符合本會宗旨的其他皮紋分析師方面的服務。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大腦與性格的形成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性格被看作是很難很難改變的東西。有的人時常會捫心自問:「我這樣的性格好嗎?」  
 
 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行為傾向,這就是他的性格。人格的意義雖然與性格極為接近,但仍有小小的區別。性格是當與他人意念不同時做出的心理表達,而人格則是指此人統一的心理傾向。英國的心理學家艾森克研究了許多人的性格特徵,把性格大緻分成外向和內向兩種。典型的外向者喜歡社交活動,經常參加宴會,朋友多,愛說話,不喜歡自己一個人看書,喜歡有變化的生活,樂觀,並厭惡憂心忡忡。典型的內向者表現靦腆、羞怯,不擅長交際,喜歡獨處,在行動時十分慎重,喜愛有秩序的生活,不願攻擊別人,對事物持悲觀看法。以上特點均是極端內向與極端外向者的表現,一般人的性格是兩者混合型。

    艾森克認為,個體性格的成立有它的生物學基礎,大腦的機能有興奮與抑制兩種狀態,一個人的各種生理系統把這兩種狀態混合形成人之性格。艾森克的這種理論是在腦的神經元機能尚未被確定時發表的,現在看起來已顯得過時。儘管現今專家們對於人腦的研究很多,但得到的結果仍未達到以神經元的機能來解釋性格形成機制的程度,對於「性格是如何決定的」或者「性格是受天生因素還是環境條件影響而成的」等問題仍然無法給出詳盡的解答。   自從對人腦施行各種外科手術後,人們對性格與大腦的關係有了某種程度的瞭解。
 
    在切除額葉前區以後,明顯表現出個性變化,如聽得進別人所說的話,不再焦慮不安,待人態度親切,比較看得開,不易引起憂慮的情緒和不安的狀態,外向性格的一部分也會在手術後消失。
扁桃體是承受大腦新皮質與舊皮質的中繼核,如果此處被破壞,人就會變得非常老實安分,同時也不再有困惑感,行動顯得非常平穩。
    聯結海馬與額葉前區的扣帶回部位有很強的性格作用,一旦手術切除,可改善患者不安與憂鬱狀態。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