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紋分析師的家

網站公告:IDAA 香港國際皮紋分析師協會工作范圍簡介如下:   (一)宣傳皮紋分析師的意義和作用,促進社會各方面關心支持皮紋分析師事業的發展;   (二)促進皮紋學研究質量水平的提高,開展皮紋分析師評估活動;   (三)為政府部門對皮紋分析師的決策提供咨詢服務;   (四)培訓皮紋分析師工作者和研究人員;推廣皮紋分析師科研成果和經驗; (五)組織編輯有關皮紋分析師報刊和資料,交流皮紋分析師信息;   (六)組織開展皮紋分析師的對外交流与合作活動;   (七)開展皮紋分析師的行業規范、行業自律和行業維權活動;   (八)提供符合本會宗旨的其他皮紋分析師方面的服務。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多元智能的起源

多元智能的起源

MI 理論的提出與"零點項目"的關系特别密切。

"零點項目"是哈佛大學教育學院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項目。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美國和前蘇聯的科技,軍事競争。 1957 年,前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衛星上天。美國人晚了三個月。這件事使美國政府開始檢讨教育問題。

往後十年時間,美國人都在讨論是科學技術教育出問題還是教育系統出問題。結果,許多專家發現,美國的科學教育很先進,但藝術教育比較落後, 50 年代和過去的一段時間裏,前蘇聯的文學,藝術特别發達,美國基本給人沒有文化的感覺,(美國)好不容易找了幾個文學家,藝術家,一查族譜,還是俄國人。
1967 年,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成立了"零點項目"( Project Zero )。

爲什麽用" Zero "?"零"代表美國對藝術教育的認識是一個空白,從零開始,一定能戰勝蘇聯。勇于發現錯誤不足,知錯能改,這點精神很好。"零點項目"一直研究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之間怎樣互相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加德納教授漸漸成爲"零點項目"的靈魂人物。

在 1983 年出版《智能的架構》之前,加德納教授已經出版了一些以" Mind" (智能)爲題的書。《智能的架構》标志多元智能理論的創立。在書中,他提出智能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是在各個文化背景中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的一個能力。"

加德納教授一直都在豐富他的理論。 2000 年,他在《再建多元智能》中進一步指出,智能是"一種去處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在某種文化環境之下,會被引發去解決問題或是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一個作品。"加上了一個"被引發"的概念,給"智能"賦予了一個新的内容。
在"零點項目"之下,有一個多元智能理論學校計劃,叫做 School Us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 SUMIT ),一些用多元智能理論來指導的學校叫 SUMIT school 。 

SUMIT 對美國 41 所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至少 3 年以上的學校做了一個統計,證明由于把 MI 理論應用到教學中, 78% 的學校在标準化測驗分數上有明顯進步,另有 78% 的學校稱學習有困難學生的成績進步了, 80% 的學校家長應用了多元智能理論而對學校的活動有更多的參與,81% 的學生的行爲紀律有進步,大部分的學校都承認這些進步是由理論實踐帶來的。

MI 從理論到實踐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和體驗。加德納教授一直強調學校和教育機構應用它自身的教育目标,理論是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明白的工具。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