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紋分析師的家

網站公告:IDAA 香港國際皮紋分析師協會工作范圍簡介如下:   (一)宣傳皮紋分析師的意義和作用,促進社會各方面關心支持皮紋分析師事業的發展;   (二)促進皮紋學研究質量水平的提高,開展皮紋分析師評估活動;   (三)為政府部門對皮紋分析師的決策提供咨詢服務;   (四)培訓皮紋分析師工作者和研究人員;推廣皮紋分析師科研成果和經驗; (五)組織編輯有關皮紋分析師報刊和資料,交流皮紋分析師信息;   (六)組織開展皮紋分析師的對外交流与合作活動;   (七)開展皮紋分析師的行業規范、行業自律和行業維權活動;   (八)提供符合本會宗旨的其他皮紋分析師方面的服務。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皮紋檢測的目的

問:皮紋檢測的好處?


答:

1. 透過科學化的評量,讓父母、師長瞭解孩子學習及行為上的個別差異,然後採取「適才」、「順性」的教養方法,以期達到因材施教的最佳成效。

2. 瞭解個人的風格傾向,學習類型及敏銳度,工作的特質取向,個人智能的優勢和弱項,然後找出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3. 瞭解員工或合作夥伴的風格傾向,工作特質及智能的優勢和弱項,以達到真正「知人善用」,然後適當地策劃工作崗位和分配,才令工作更有效果。



問:皮紋能檢測出「個別差異」?

答:是的。分別為: (1) 先天智能的個別差異,(2) 遺傳的生理狀況,(3) 先天氣質傾向。



問:先天智能的個別差異?

答:由於每個人先天腦細胞數量是不相同的,而這些腦細胞在各腦葉區分佈的比例也有高低多寡的差異,因此形成學習上不同的優越順位,這就是先天智能的個別差異。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孩子的腦細胞量分佈在額葉腦區最多(額葉是掌管推理思考及邏輯創造的腦區)就表示這個孩子有很強的數字概念及邏輯推理能力,當然學習數理就不會有困難。同理,如孩子的腦細胞分佈在掌管語言功能的頂葉腦區數量最少,顯然這個孩子在語文方面的學習就必須多加補強。



問:遺傳生理狀況的個別差異?

答:每個人都有來自先天不同的生理遺傳條件,或對學習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必須針對個別的生理狀況差異給予適當的作息或不同的學習方法來加以配合,才能讓孩子有效學習。



問:先天氣質的個別差異?

答:先天氣質是能影響孩子學習效果或人際關係的因素。包括如:注意力集中與否、堅持度高低、敏感怕生、或挑剔…等。



問:皮紋既然不會改變,是否表示一個人的智能無法改變?

答:絕對不是。皮紋檢測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父母瞭解後天應該如何針對他的個別差異,透過適當的教育方式去啟發、去改變,讓每個孩子都能人盡其材,發揮所長。否則,教育就失去了意義。

皮紋是什麼

問:皮紋是什麼?




答:皮紋是手指、手掌及腳掌等處皮膌紋的型態。皮紋除了具有高度穩定性,出生後終生不變的特色外,另一個特性是具有「個體特異性」。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皮紋樣式、數量、密度或皮膌隆起的高低都具有可與其他皮紋相區別的獨特性。不僅與他人不同,就連自己的十個手指紋也不相同。





問:皮紋的研究及發展如何演進?



答:中國其實是應用皮紋最早的國家,最先是使用在文書契約的「捺印」及民、刑事訴訟上,但可惜並未能形成有系統的皮紋學的應用。半世紀前,科學家、醫學家從胚胎學、遺傳學、皮紋學及腦神經科學等的研究,將皮紋應用於遺傳疾病的診斷及染色體異常的篩檢,稱為「醫用遺傳皮紋學」。由於腦部發育與手、足皮紋的發育有相關性;因此1980年代,藉由遺傳基因科技、氣質行為科學及電子印證系統的量化科學,更能比對出生理遺傳、腦力啟發與行為發展的共同特徵與關係,使「智能皮紋學」應運而生。





問:皮紋和遺傳有關嗎?



答:有關。因為遺傳物質、基因或染色體是決定皮紋特性的物質基礎。因此,皮紋與家族史的遺傳有關,是人類一種重要的遺傳性狀,它能反映出一個人的遺傳信息。



問:皮紋檢測是一種算命嗎?



答:當然不是。皮紋檢測是採樣一般人終生不變的皮膌紋,經過電腦科學化的比對、分析、量化的客觀結果,所以一個孩子的皮紋報 告上量化的數據並不會因為他年齡增加而有所變化,與一般宿命論所採用會改變的紋路(大皺摺)不同。

指纹可分成三大类型:弧形纹、箕形纹、斗形纹

皮肤在胚胎第十三周开始发育,大约在第十九周形成;由皮肤的真皮乳头向表皮突起,形成许多较整齐的乳头线,称为嵴纹;在嵴纹之间形成许多凹陷的纹理在手指、手掌上叫指纹和掌纹统称皮肤纹理简称皮纹;一个人的皮纹在胚胎真皮形成时已经定型,终生不变。




1967年9月,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国际皮纹学研究会议,确定了分类方法,提出以三叉多少及其位置区分各种皮纹图形原则。按照三叉的数目与位置及纹形中心纹线,指纹可分成三大类型,此三大类型是弧形纹、箕形纹、斗形纹。



1. 弧形纹分为帐蓬纹及简单弧出现率约2.24%左右。

2. 箕形纹分为正箕纹及反箕纹出现率约51.09%左右。其中正箕纹约48.9%,反箕纹约2.19%

3. 斗形纹分为环形纹、螺形纹、囊形纹、双斗纹(又称双龙、双箕、龙凤、太极纹)、内破双斗(又称偏形纹)、孔雀眼纹、变形纹等出现率约46.67%左右。



根据现有人类指纹收集统计资料库显示黄种人指纹中以斗形纹出现率较高约51.2%,白种人指纹中则以箕形纹出现率较高约66.3%,黑人指纹中则以箕形纹出现率较高约为63.8%;一个人种中指纹类型的出现率相对稳定,不同于其他人种。



根据本资料库统计资料显示华人正箕纹出现率约48.94%,反箕纹出现率约2.17%,弧形纹出现率约2.24%,斗形纹出现率约46.65%,与中国成都科技大学王遇康教授统计对比数字差别不大。



近年来,医学遗传学有很大发展,正常人体的细胞有23对染色体,如果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相应的皮纹变化和遗传病的发生

多元智能在人一生中的作用

多元智能,聰明和快樂同在(2009-06-13 14:09:56)
 
標籤:皮紋 多元智能 皮紋檢測 miq 皮紋分析師 教育  分類:皮紋檢測基礎知識
 
  通過考察多元智能對成年人生活中的作用,及考察各種智能的開發和發展對年幼的孩子發展的影響,我們認為多元智能在三個獨立的方面起作用,分別是:
  ·
          休息作用:如何在工作環境中運用多元智能
 
  ·娛樂作用:如何運用多元智能得到快樂和放鬆
 
  ·欣賞作用:如何運用多元智能和他人一起工作,並理解他人
 
  當然,多元智能的每個作用都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在剛開始,年幼的孩子把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多元智能的娛樂作用上;上學之後,孩子們玩的時間受到了控制,當他們逐漸長大後,開始運用多元智能來欣賞別人,越來越意識到友誼和關係的重要。多元智能的休息作用主要發生在成人階段,那時我們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用自己的智能來工作或養家。很不幸的是,在這個階段,多元智能的娛樂作用在我們的時間安排中看上去似乎都消失了。實際上,當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工作或養家時,我們很容易忽略其他並不需要用到的智能。
 
  當我們退休後,不管我們是正規地從一份有薪水的工作上退下來,還是僅僅是由於孩子們都長大離開了家,我們有更多自己的時間,我們可以選擇我們自己的活動時;多元智能的娛樂、欣賞作用再一次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多元智能的不同作用在人一生中如何產生作用
 
  雖然每一種智能都能用來解決問題,也都能在人生的任何一個時刻給人們帶來快樂,但是智能的品質是在兒童的早期設定的。雖然發展多元智能的大門是永遠不會全關上的,但是所有的智能都是在人生的早期的智能導入中發展起來的。在孩子年幼的時候開發智能,可以促使他們將來發展一些專家型智能,也可以讓他們在發展智能時得到快樂。
 
  因為孩子有8種不同的智能,所以父母應針對每種智能給孩子提供經歷、環境和機會。我們知道孩子在許多方面都具備一定的潛力,父母能否保證孩子有機會探索和尋求每一種智能(並不僅僅局限在那些父母可以輕鬆提供的機會)這一點很重要。
 
  現將這些智能的概念以及相關訓練活動列於下表以供參考。
 
智能種類 智能特徵 相關訓練活動 語言智能 善於表達、駕馭文字的能力 讀、寫、講故事或者辦一份報紙、期刊 數學-邏輯智能 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 計算、遊戲、解惑 音樂智能 對音高、音色、節奏、旋律等較為敏感 練耳、唱歌、表演、譜曲 肢體-運動智能 有著良好的身體技巧和控制平衡的能力 運動、舞蹈、體操、製作小模型 視覺-空間智能 能夠準確地感覺視覺空間,並能表現出來 繪畫作圖、雕刻、設計時裝和傢俱 自然智能 能夠識別自然界的各種動、植物,並能進行分類 採集各種標本(樹葉、化石、蛇皮)在花園裡玩、收養寵物 人際智能 能夠察覺別人的情緒、意向,辨別不同的人際關係 領導團隊、解決朋友之間的問題 內省智能 並善於自我表現分析,有自知之明 獨立思考、自我反省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對象,因此我們要注意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要發展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看著父母運用所有的智能,孩子體會到每種智能都有其價值,並且每種智能都是可以學習的。在發展孩子的智能時,要有父母的參與、與孩子的相互作用。那些由受過訓練的專家來教授的課程及訓練智能的方法當然是好的,但是沒有哪種形式能夠比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學習更好。
 
  相關建議:父母們必須去運用他們自己
  一、每位父母需要建立「每個孩子都可以是聰明的」的認知。
  二、父母們也必須去瞭解自己本身智能的真正內涵,看看哪些事是自己最在行的、哪些事是自己想逃避的。
  三、一旦你瞭解你所擁有的智能,就能夠協助確認你的孩子受到了哪些影響。或許你所影響孩子的,不是你最在行的部分,但對他而言,這個部分的影響卻可能是強而有力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你或許需要邀請那些具有特殊專長的朋友或親戚來與您的孩子進行多一點的接觸,這樣的舉動將會協助提供培養你的孩子所需的機會及經驗。
 
  多元智能讓學習成為樂趣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不同類型的才能和興趣。但是所有的孩子與生俱有一種熱情,那就是準備好了接受學習。
 
  毋庸置疑,學校是重要的。但是到孩子們5、6歲時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時,通常他們的學習模式也已經形成,學習的興趣也已經養成。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常常在入學時,就已經形成了自己是一個學習者的信念。孩子們是如何理解他們是學習者這一點,對他們在學校取得成功產生巨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還影響著他們一生的成功。他們對自身是學習者的理解,最初來自於父母為他們提供或創造的環境及經歷,即入學前的早期培養。
 
  而在兒童的早期培養中,多元智能對他們整個的一生會產生一個很好的、積極的作用。托馬斯博士說道:「顯而易見的,孩子們學習的關鍵在於讓他們有趣地學習」。多元智能論所提出的方法是「提供孩子們各種不同的管道來學習」,「如此會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奮感,同時可以創造對終身學習的渴望」。
 
   許多優秀的學前教育的老師們即使在不知道多元智能的名字的前提下,也總是在使用多元智能的概念。早在加德納教授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概念以前,一些好的幼兒園裡的活動內容就包括了音樂、歌曲、藝術、身體遊戲、動植物和合作遊戲。就像這些優秀的幼兒園老師一樣,一些優秀的父母也想盡辦法開發孩子的各種智能。父母們認識到,幫助孩子發展各種智能可以提高孩子獲得成功和幸福的機會。當然,越早開發孩子的各種智能,對孩子將來的發展就越有幫助。

如何評估孩子的自然智能

如何評估孩子的自然智能(2009-06-13 13:42:25)
 
標籤:皮紋 多元智能 皮紋檢測 miq 皮紋分析師 教育  分類:兒童親子教育交流網
 
     具有自然智能特質的孩子,在生活中會呈現出敏銳的觀察力與強烈的好奇心,對事物有特別的分類、辨別、記憶的方式。例如喜歡動物的孩子,除了自己飼養動物之外,可能也會時時閱讀相關動物的書籍,或是從電視上學習動物新知,能力強的孩子,對於動物的分類能夠舉一反三,動物的習性也能瞭若指掌。當然不是每個孩子對自然界都充滿高度興趣與認知力,有的只停留在基本的喜歡上,並不會刻意做研究。不過培養孩子認識自然、接觸自然是需要的,因為人類本是自然界的一環,讓他們瞭解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才會懂得重視生命、珍惜生命。
 
    親近大自然 培養孩子的自然智能
 
    培養孩子的自然智能,一定要接觸自然。很多父母常常苦惱孩子唯一的嗜好就是看電視,即使吃飯也是邊吃邊看,專家建議,應該用一個取代電視的活動來調整,例如:看書、踏青、到戶外走走等。不過重要的是,父母本身都必須逃離水泥森林,例如放假不要只在家打牌、看電視;也必須懂得尊重自然生命,看見昆蟲,如果只想到「打死它」,那就糟糕了。
以下提供幾個接近自然的活動:
 
    賞鳥活動
 
    帶著孩子到賞鳥區來一趟鳥之旅,聽聽解說員分辨不同鳥的特徵,認識鳥的習性。除了到野地賞鳥之外,也可以到鳥店、動物園的鳥園區,認識不同的鳥類,和孩子討論飼養與放生的意義。
 
    傾聽觀賞大自然
 
    大自然單純的聆聽與欣賞,就是一種美。可以帶孩子到野外,讓孩子閉上眼睛,專心聽聽風聲、雨聲或是蟲鳴,鼓勵他尋找聲音的來源。另外,也可以帶著他用雙眼觀察自然,看看雲的變化,帶他上山體驗第一次看雪的經驗,或是看看花開花謝,聽聽孩子說說他看到的自然。
 
    種植花草、養養動物
 
    除了觀賞接觸自然之外,應該實際讓孩子懂得照顧自然。雖然身處都市叢林中,不過還是可以和孩子在陽台上種一些簡單的植物,例如栽種綠豆芽,並紀錄豆芽的生長情況。也可以讓孩子飼養寵物,如果空間允許,貓狗等很受歡迎,否則養小烏龜或小魚,也可以讓孩子有寄托。讓孩子學習自己照顧動植物,讓他體會生命成長的可貴。
 
    看大自然相關的書籍或影片
 
    基本認識自然之外,也需要多瞭解自然知識,因此親子可以一起閱讀相關書籍,電視上專屬的自然性節目也很受歡迎,全家一起討論,會讓自然之旅變得生動又有意義。同時,也要教導孩子如何分類動植物,比較相似或者相異的動植物,讓他們進一步有認知。
 
    接近自然之中,也可以利用幾種方式循序漸進,激發孩子的自然觀察智能。
 
★觀察
例如觀察螞蟻,帶孩子仔細看,用心觀察螞蟻的生活方式。
★搜集
搜集有關螞蟻的資料,包括圖繪、文字的描述等,讓孩子從觀察的過程中,可以印證書本相關知識,甚至可以發掘書本中難以學到的經驗。
★預測
讓孩子學習預測螞蟻的行徑和可能發生的現象。
★分析
預測之後,獲得的結果需要被分析解釋。也試著分析不同螞蟻的種類可能會有不同的生活行徑。
★溝通
將發現的事物用各種方式表達,讓孩子多多用語言說出來、用文字撰寫、用圖畫呈現,如果孩子有不一樣的意見,一定要先聆聽再予以指正。
 

多元智能與傳統智能的關係

多元智能與傳統智能的關係(2009-06-13 13:38:23)
 
標籤:miq 皮紋 piwen 賴博鈞 皮紋檢測 教育  分類:皮紋檢測基礎知識
 
一.IQ-智商
  IQ在現今,已經是為大眾所熟知的一個概念。當智力測驗最早產生的時候,人們用智商來體現智力的高低程度。而那時人們所測量的智力主要包含的是語言文字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這是由於經典的智力測驗--斯坦福-比奈測驗的產生是為了能將真正心智有缺陷的兒童與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學業不良兒童區分開來,因此,在編製智力測驗時,以學校裡的學業內容為基礎,測量孩子的判斷、理解和推理的能力。這就形成了傳統IQ測驗的特點,同時也導致了智力測驗能良好地預測孩子在學校中的學業成就,卻不能很好地預測孩子就業後的整體人生成就的問題。
 
二.EQ-情商
  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年代,國際化與團隊合作可說是未來的大趨勢;因此從小培養成熟的EQ,對於孩子未來有舉足輕重的影響。EQ的培養並不是教條式的課程,而是需要透過遊戲、實際操作、演練,才能培養輪流、等待、分享、傾聽,和成就感等EQ精神。在多元智能理論中,情商被包含在了人際關係智能和自我認知智能之中。
 
三.CQ-創造力
  全美第二大圖書供應商「亞馬遜書店」的創始人傑夫·貝佐司,就是因為一個與科技結合的創新想法,而使在網路上閒逛的讀者買得欲罷不能;而全世界最富有的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則是一個大學沒有畢業的高中生。他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沒錯!就是CQ——創造力。由於人的左、右腦分別掌管著不同的領域:左腦主司理論,掌管著順序、分析、數學、語言、邏輯、事實……等思考,是著重於示範化及合理化的;而右腦主掌感性,司掌音樂、繪畫、感情、想像力、創造力……等感受,是充滿著原創性與想像力的。

用全语言教育提升宝宝语言智能

用全语言教育提升宝宝语言智能(2009-06-13 13:35:53)
 
标签:miq 皮纹 piwen 賴博鈞 皮紋檢測 育儿  分类:儿童亲子教育交流网
 
全语言教育是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来教育宝宝说话
   
要培养和提升宝宝的语言智能,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宝宝置于现实生活之中,用全语言教育的方法来进行。
   
所谓的全语言教育方法'就是将生活中的一切环境都作为语言教育的环境,来进行语言教育。由于宝宝还小,爸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资源,利用与宝宝在一起的点滴时间,跟他们说话,或利用映入眼帘的文字符号等和他们对话、与他们进行语言交流。
   
全语言教育的理念
    全语言教育是与宝宝进行口头交流的教育
 
    当爸妈喂宝宝吃饭、为他提供生活照料的时候,或是带着宝宝外出时,都是和宝宝进行口头言语交流的绝佳机会。我们可以将此时此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跟宝宝说话。比如在刨水果给宝宝吃的时候,就可以告诉他水果的相应名称或其他关联水果的名称。特别是带着宝宝外出时,沿途所见所闻,均可作为与宝宝谈话的内容。
 
    全语言教育是让宝宝感受书面语言的教育
    全语言教育的关键是营造一个学习语言的氛围。为使宝宝能够感受到阅读的氛围'增强他对文字的兴趣,在家里最好要有浓郁的书墨之香。也就是说,爸妈要有手不释卷的习惯,并经常抱着宝宝,告诉宝宝爸爸妈妈在看书'使他了解看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爸妈还可以有意识地带宝宝到亲子图画书馆、书店等地方'在那里宝宝不仅可以看到更多的书'还可以更充分地感受到浓厚的读书气氛。
 
    全语言教育是让宝宝理解图画和符号的过程
    在宝宝语言发展关键期内,及时地为宝宝提供完整语言的学习机会,图画书是最好的工具,因为它是宝宝理解图画符号到文字符号,从学习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过渡的得力助手,它能帮助宝宝从非言语交际向口语交际转换,从口头语言交际向书面语言转换。因此,为宝宝选择合适的图画书就显得格外重要。
 
    全语言教育的方法
 
    睡前为宝宝朗读故事
    声音对于宝宝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对书面语言尚不熟悉。因此"听觉阅读"十分有利于宝宝语言智能的发展。可以每天在宝宝入睡前为他们朗读故事。爸妈的朗读必须咬字清晰、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朗读不必完全照搬书中的文字'可根据故事情节增添一些形容词或象声词'培养宝宝的倾听能力。
 
    引导宝宝看图书画面
 
    爸妈可用手指随故事情节在画面上移动'也可提出一些观察的问题'如:他又换了一件什么衣服?住在什么地方?手里拿着什么?等文字语言以外的内容。
    引导宝宝完整复述。
 
    讲完一个故事'应与宝宝
 
一起交谈'让宝宝可以将主要内容复述。以便宝宝理解故事情节,增强口头言语的表述水平。当宝宝在说的时候'爸妈必须注意倾听。
    当宝宝还处于1~3岁的婴儿期时,我们可以让他们经历"前图画书阅读经验"、"前识字经验"和"前书写经验"来增强他们对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为今后的语言智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前图画书阅读经验
 
    前图画书阅读经验'就是让宝宝获得若干具体的学习行为经验,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翻阅图画书的经验,掌握一般的翻图画书的规则方式;读懂图画书内容的经验,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人物表情、动作、背景,将之串连起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图画书画面、文字与口语有对应关系的经验,会用口语讲出画面内容,或听爸妈念图画书,知道是在讲故事的内容。
 
    前识字经验
    向宝宝提供的前识字经验有两方面的具体内容:知道文字有具体的意义,可以念出声音来;可以把文字、口语与概念对应起来;理解文字功能作用的经验。
 
    前书写经验
 
    让宝宝学会握笔等方法,包括培养宝宝对文字的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能力。
    综上所述,让宝宝在实际生活中去交流、去体验,宝宝的语言智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提高宝宝语言智能的方法
    让宝宝聆听奇妙的声音
    目的:
    熟悉各种声音、练习清晰的发音。
    环境与材料
    室内外较为安静的环境均可,如大床、地毯、草地、草场等。宝宝依偎在爸妈怀里。准备闹钟、电话或其他具有模拟性的发声玩具。
    步骤
    1.爸妈运用闹钟、电话或其他玩具等,制造或模仿各种物体的发声,或熟悉的动物的叫声,请宝宝猜猜这是谁发出的声音,发出的什么声音(模仿)。
    2.爸妈说出某一事物,请宝宝模仿发声。如爸妈说,"小汽车,***;大卡车,***","小蜜蜂,真辛劳,飞到东来飞到西,*********"。鼓励宝宝将声音补充完整,如"嘀嘀嘀,咔咔咔,嗡嗡嗡"。
    游戏
    1.在游戏模仿声音环节同时或之后,爸妈可以与宝宝共同做动作。如学发出汽车喇叭的声音时,可与宝宝模仿手握方向盘跑动;学发出小花猫的声音时,可与宝宝模仿花猫走路时轻巧的样子。
    2.从简单的叠声词如"咔咔" '向复杂的拟声词如"嘀哒哒,呜——"等过渡,并注意复杂拟声词的音韵特征和节奏感。
 

    3.当宝宝发出某种模拟声音后,可进一步问宝宝:"你在哪里听到的?"如果宝宝能够回答,有条件的话,还可与宝宝一起去该地点"考察",身临其境,来"验证"或"修改"宝宝的发音。
    要点
    1.注意宝宝的正确发音,如m' z' c' s。如果宝宝是因为发音器官不成熟而无法准确发音,也不必强求。
    2.巧妙选择会发音的物体,对宝宝从未听过的声音做出说明或放到以后的活动中进行;对宝宝明显判断错误的声音,可以进行适当的结合实际来纠正。发音不存在唯一答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宝宝与小兔做游戏
    目的
    让宝宝熟悉一些名词、加深对动词的理解。
    环境与材料
    室内外较为安静的环境均可,如大床、地毯、草地、草场等。准备宝宝平时经常接触并喜爱的各种毛绒玩具。
    步骤
    1.把各种玩具放在宝宝四周,但应注意放在宝宝的视线范围内。
    2.引导宝宝,发生互动。如"把小兔带到我这里来好么?"(注:表达同等意思有多种方式)等宝宝拿来,放在爸妈手中,爸妈对宝宝说"谢谢"。
    3.继续发出指令:如"带小兔到娃娃家做客好么?""让小兔去摇篮里睡觉好么?"等。看宝宝是否能正确理解所说地点的含义,及其动作是否正确。
    4.用同样的方法利用不同的玩具反复游戏,看宝宝是否熟悉及正确理解不同玩具的名称。
    游戏
  
 游戏熟练之后,所选的物体可以增多,如添加日常真实物品,以扩展宝宝的名词感知;指令可以多样化,如"给小兔穿衣服","喂小兔吃饭"等,帮助宝宝提高理解能力。
    要点
    1.应当选择宝宝经常接触到且熟悉的玩具,并能理解玩具名称的指代,但不强求宝宝在没有爸妈帮助的情况下说出玩具的名称。
    2.游戏开始时,不要选择数量过多的玩具,1~2个即可。宝宝熟练后,可考虑适当增加玩具的数量和种类,以帮助宝宝提高理解力。
    3.游戏时最主要的是宝宝的兴趣及耐心。如果宝宝表现出不愿意继续或厌烦的情绪,爸妈不应强迫;在宝宝玩得十分投入而不愿意停止时,爸妈也不要随意中止,可采取其他的方式自然退出。
    文/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心理研究室

皮亞傑的思想

皮亞傑的思想(2009-06-13 13:32:04)

標籤:皮紋 多元智能 皮紋檢測 miq 皮紋分析師 教育  分類:皮紋檢測基礎知識

早在20世紀60年代,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研究發現,孩子的心理發展要經歷這樣幾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運算階段、抽像邏輯階段。對於0-4歲的寶寶來說,他們正處在感知運動階段,即他們正處在通過動作、感官等認識事物,思考問題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裡,符號的學習將干擾孩子思維的發展,而遊戲則會促進孩子思維的發展。
孩子天生就有不斷重複剛剛獲得的動作技能、知識經驗的活動傾向。
 
孩子會翻來覆去玩積木、電動汽車等玩具,這種出自孩子內部發展需要,使孩子感到開心和滿足的重複行為就是遊戲,能使新的知識技能得以鞏固。孩子天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對生活中的一切都要看個明白,摸個究竟,孩子這種自發的探究傾向也是一種內部發展需要而引起的活動。這決定了孩子早期發展的途徑是遊戲,遊戲使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這一發現使人們重新審視了遊戲對於孩子們的意義,人們認為孩子的學習是在遊戲當中進行的。遊戲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他們的遊戲和工作,符合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這個認識於20世紀90年代在全球得到普遍承認。世界對兒童遊戲的研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遊戲研究成為上世紀末兒童教育學、心理學等諸多研究領域中的焦點

3歲前兒童智力開發越早越好

3歲前兒童智力開發越早越好(2009-06-14 21:13:04)

標籤:皮紋 多元智能 皮紋檢測 miq 皮紋分析師 育兒  分類:兒童親子教育交流網

    研究發現,嬰兒出生8小時,就會模仿母親吐舌頭;喜歡看人臉和黑白分明的圖片或漢字;目光能追隨距離眼前20厘米的物體。如果讓他趴在床上,用手抵住兩隻小腳,他就會向前「爬行」。母親若在水下分娩,嬰兒會在水中游來游去。而像「爬行」、「游泳」等先天就有的能力,如果不加以及時的訓練,幾個月後就會自然消失。

     在日常生活中,不讓嬰兒學爬,生怕孩子爬行時弄髒手足或傷及身體,是不可取的。其實,只要細心照看,讓其爬行很有益處。美國學者指出,爬行可促進嬰兒的大腦發育,開發嬰兒的智力潛能。對腦控制眼、手和腳協調的神經發育有極大益處。對學會爬和沒有學會爬的同齡嬰兒對比觀察發現,會爬的嬰兒動作靈活、敏捷,情緒愉快,求知慾高,充滿活力。而爬行少或不會爬的嬰兒,由於接觸的新鮮事物少,往往顯得較為呆板、遲鈍,動作也緩慢些,且易煩躁。因此,嬰兒爬得越早越好。

    三歲以前的早期教育是最重要的。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姆,通過對近千名嬰兒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表明,若以17歲時的智力為100,8歲時進行開發,只能開發 20%,4歲時進行開發卻能達到50%,而更大的潛能開發在3歲以前。所以,美、日等發達國家已開始把生命最初3年兒童的發展,作為本國21世紀爭雄世界的第一戰略。

    目前在家庭中,父母為了讓孩子上個好學校,不惜擲重金。但在3歲以前,他們卻將孩子交給保姆或寄養在別人家中。實際上他們將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潛能開發的時機丟掉了。
世間不存在什麼神童,只有低能、聰明和特別聰明的區別。3歲能背寓言、4歲會講英語就意味著這個孩子是神童嗎?完全不是!這僅是一種智力的早期開發而已。父母應當清楚,所有的孩子都可能生來就具有世間罕見的才能。問題在於如何選擇時機和方式去開發它。正像學者所指出,幼稚教育從3歲開始已經太晚。沒有什麼工作比撫育出頭三年的嬰兒更重要。人類的聰明才智是靠科學和實踐得來的,並非大腦自發產生的。「狼孩」從小就由狼「撫養」長大,其外貌雖與人類無異,但卻不具備人類的知識和才能。由此可見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性。

影響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鍵因素

影響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鍵因素(2009-06-14 21:54:08)
 
標籤:皮紋 多元智能 皮紋檢測 miq 皮紋分析師 育兒  分類:兒童親子教育交流網
 
學生、家長甚至老師,總愛把眼光死盯在「分數」上,為一時的分數耿耿於懷。但殊不知,分數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而是由方方面面因素影響所致。只有將這些因素解決好,學習成績才會慢慢提高,並保持長久和穩定。因此我們必須關注分數「背後」的影響因素!
 
研究表明,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有四個:
    1.學習方法——要知道怎樣學,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學習心態——要瞭解自己的學習心理,什麼在影響學習?
    3.成功素質——不僅影響學業成功,而且影響未來成功。
    4.學習模式——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要善於運用自己的獨特方式來學習。
 
學習是一輩的事,要使學習獲得最大成功,必須盡快瞭解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否正確?是否具備良好的學習心態?自己的獨特學習模式是什麼?只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效果。同時,一個人才變得強大起來,為未來人生成功打下基礎!
 
然而,可悲的是,影響學習和人生發展如此重要的因素,卻缺乏專家指導。而學校、家庭以及本人更是重視不夠。
 
研究發現,72.6%的學生對學習方法不重視,83.3%的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心態,85%的學生未具備較高的成功素質,而未考慮採取個人學習模式的學生高達94.7%。
 
由此也表明,不論學習成績優劣,學生的學習潛力還有相當大的部分沒有得到開發和利用。
 
如何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必須重視以上四個方面的要素。根據「人生成功潛能激發教育模式」。

父親:舉足輕重的大樹

做個關注孩子的爸爸(2009-06-14 23:18:28)

標籤:皮紋 多元智能 皮紋檢測 miq 皮紋分析師 育兒  分類:兒童親子教育交流網

父親:舉足輕重的大樹
 

  爸爸在兒童的心目中,是堅定、果敢、強壯、智慧、力量、的象徵。在許多幼小孩子的心目中,爸爸就像一棵大樹,只要有爸爸在身邊,就覺得很安全,就有可依賴和受保護的感覺。小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也常常說:「我爸爸個子可高了,力氣特別大。」「我爸爸會打拳,像奧特曼一樣厲害……」言外之意,你們誰也別欺負我,否則當心我爸爸的拳頭。
 
  可是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市場競爭加劇,越來越多的父親在職場奮力拚搏,留給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尤其是年輕的爸爸們,正處在人生創業打拼的關鍵期,哪能為嬌兒小女的尿布、奶瓶丟了事業。他們經常是早出晚歸,為工作奔波,為充電披星戴月。即使回家也是只顧自己看書報、上網和休息,認為哄孩子這些婆婆媽媽的事就應該歸老婆干。結果許多的家庭,父親在孩子的視線裡變成了可望不可及、逐漸模糊的影子。
 
  據某市的一份有關家庭教育的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子女提出爸爸每星期陪他們的時間不足兩小時,更多的孩子表示與爸爸的關係不融洽,雖然爸爸們辛苦掙錢是為了孩子,但大部分孩子並不領情。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在大多數家庭中,父親對孩子的撫養和教育付出得太少,以致不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愛,甚至經常看不到父親的在家的身影,他們對爸爸既陌生又畏懼。更為嚴重的是:嬰幼兒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使得一些孩子在母親的過度呵護下,變得膽小、柔弱、嬌懶、退縮,缺少男子漢的氣質;另一些孩子受母親的嬌慣縱容,而飛揚跋扈,到處搗亂折騰,欺壓弱小,成為小霸王。
 
  近年來發生的許多家庭悲劇,不能不提醒全社會的警覺:在孩子來到人世的最初幾年,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切切不可忽視。
 
  父親:與母親不一樣的大朋友
 
  人們往往發現,父親帶大的孩子,或者從小和父親接觸比較多的孩子性格開朗、頭腦靈活、身體健壯、充滿活力。這是因為通常父親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和態度、遊戲內容和手段與母親完全不一樣。
 
  一般家庭中,媽媽總在扮演老師角色,告訴幼兒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要求幼兒聽話、不淘氣、做乖孩子。總是喜歡讓孩子做畫畫、看書、搭積木等安靜的活動。即便是帶孩子遊戲或外出活動,也要訂下規矩,給與各種指導。受母親思維方式和教養方式的影響,那些不離媽媽裙邊左右的孩子總是重複、模仿母親的言行,變得乖巧、順從、循規蹈矩,缺乏獨立性和探索的精神。
 
  而父親的男子漢硬派作風,往往在其教養方式中注入了陽剛之氣。父親知識面寬廣,常常灌輸給孩子一些歌謠、童話書以外的知識;鼓勵孩子遇事自己動手、大膽嘗試;對孩子的毛病不遷就,不妥協;總是以朋友和「大孩子」的姿態,與孩子一起無拘無束地玩耍。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很多時候爸爸和孩子玩的遊戲與媽媽帶孩子玩的遊戲有很大的不同。
 
  男孩子最喜歡和爸爸一起玩打仗的遊戲。父子倆一人一桿槍,一個當「好人」,一個當「壞蛋」,「嘟嘟嘟,嗒嗒嗒」,雙方交火,各不相讓,你「打」傷了我的腿,我「擊」中了你的胳膊。直到最後父子倆滾成一團,累得大汗淋漓,筋疲力盡。父子一起玩汽車,趴在地上,你追我,我撞你,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爸爸和女兒做遊戲,登高爬低都可以,臥倒、前滾翻、後滾翻、匍匐前進,那叫一個開心。到戶外,踢足球,放風箏,捕捉蝴蝶,抓知了,玩沙子,堆雪人……玩得既輕鬆又盡興。不怕弄髒衣服,不怕滿頭大汗,不怕哭鼻子,身體練得棒棒的,有骨氣,有膽量。
 
  有心理學專家研究證明,幼兒與父親接觸的機會越多,在一起的時間越長,他的智力也就越發達。因為父親通常表現出勇敢、堅強、豁達、積極進取的品格。父愛比母愛更深沉,不輕易外露。父親不會像母親那樣摟著孩子心肝寶貝地疼愛,父愛主要表現在冷靜地面對孩子的優缺點,教會他們應付和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給他們堅定的意志和聰慧的頭腦。父親與孩子的遊戲方式多是動態的、較激烈、富有對抗性和創造性的,這有利於強身健體和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創造性。有數據顯示,父親參與教育的幼兒,離開父母身邊或遇上陌生人時較少哭鬧。父親的陽剛之氣,無論對男孩還是女孩的人格健康成長,都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
 
  美國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男人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們在學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到社會上也更容易成功。教育專家們同樣認為,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強的目的性。他們一般會有計劃地培養孩子某些方面的品質,注意發展孩子某些方面的才能,而母親恰恰缺少這些。在開發智力傳播知識方面,父親的知識面相對要比母親廣博,天文地理、歷史生物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能讓孩子眼界更開闊。在培養日常的生活習慣方面,母親像個老母雞總想保護孩子,總怕孩子磕著了、碰著了、摔著了,容易不自覺地包辦代替。父親更能教育孩子自立、自理,勇敢地面對一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總之,父親採取的教育方式,一般是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去做事情、處理問題。母親通常就比較喜歡出手幫助甚至代替孩子去做本該他們自己獨立完成的事。
 
  目前,我國幼兒園和小學的老師多是女性。所以,家庭的撫養教育環節如果僅由媽媽來操作,孩子潛移默化接受的全是單一的女性化教育,會對其身心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倘若家庭中的男子漢——父親能從思想上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積極擔當起撫養教育孩子的責任,將有利於幼兒生理、心理多方面的發展。
 
  「袋鼠爸爸」快快行動
 
  社會在進步,新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逐步走進了現代的家庭。眼下,當全職媽媽已經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接受,全職爸爸也開始成為一些幼兒家庭的權宜之計時,號稱「袋鼠爸爸」的外國新鮮事物也悄然在我們眼皮底下登陸。「袋鼠爸爸」顧名思義,是對把孩子裝進自己的育兒袋中,像媽媽一樣撫育幼兒的父親的美稱。
 
  註:「袋鼠爸爸」是指擔當起帶孩子的主要職責的父親。他們絕大部分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工作,只是犧牲了自己的休閒娛樂,比妻子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帶孩子。英國近幾年內家庭主夫增加了3倍,已有9.9萬個家庭擁有「全職」男當家。2000年,美國約有「袋鼠爸爸200萬人。
 
  皮特——一個標準的美國棒小伙,兒童心理學碩士,幾年前隨夫人到北京做訪問學者。一年後,兒子出生,為了不耽誤夫人的學術工作,皮特挑起了育嬰的重任,和兒子一起摸爬滾打,直至回國。全家其樂融融,家庭及事業都很幸福美滿,收穫頗豐。
 
  現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家庭十分重視下一代的教育、養育問題,「袋鼠爸爸」很時興。我們周圍新興小家庭中的年輕父親和準備做父親的准爸爸們,是否也願意為獨生子女全方位的健康成長,貢獻出時間、精力和愛心呢?
 
  其實,做個充滿愛心的「袋鼠爸爸」並不難。對兩歲以前的小寶寶,你要做的事情再簡單不過了。清晨,在你上班離家之前,如果寶寶已經醒來,你給他把把尿,換換尿布,親親他的小臉,逗他樂一樂。時間還允許的話,抱他起床,餵他吃早上的第一頓奶。晚上下班回到家,利用寶寶睡覺前的光景,和他咿咿呀呀地說話、做遊戲。別忘記了,寶寶最喜歡被你雙手舉得高高的,咯咯地笑;或是聽你繪聲繪色地講故事,看你用手指在牆上變出各種小動物的影子

教育請放下速度和效率

教育請放下速度和效率(2009-06-15 10:18:41)
 
標籤:皮紋 教育 育兒  分類:兒童親子教育交流網
 
傳說上帝給了人一個任務,叫人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
 
  蝸牛已經在盡力地爬了,但每次總是只能挪動那麼一點點。人拉它,催它,嚇唬它,責備它,甚至踢它,蝸牛仍然不緊不慢地往前爬。人在極端疲憊、懊惱之餘,開始向上帝抱怨,為什麼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人朝著天上喊,天上一片安靜。
 
  咳!人沒有辦法了,只得任蝸牛慢慢往前爬。
 
  咦?人忽然聞到沁人心脾的花香,聽到鳥鳴,看到晶瑩的露珠在樹葉和草莖上閃爍,人困惑了——路邊原來有這樣美麗的花園,為什麼我以前沒有看到?莫非是蝸牛在帶著我散步?
 
  假如人是父母,而蝸牛是上帝派來帶給我們從容、幸福的孩子,那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父母是不是那個經常試圖拽著蝸牛快點到達目的地的人呢?
 
  多少次,我們逼迫剛放下小提琴的孩子,馬上拿起畫筆;多少次,我們要求孩子誦讀唐詩,無視孩子想玩遊戲的眼神;多少次,我們責備和埋怨孩子識字的數量比不上鄰居的孩子……
 
  我們一味的催促他們——快點,再快點,「孩子,快快長大」,「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對速度的崇拜和對效率的迷戀,帶給我們浮躁和功利,讓我們喪失了細細品位人生的心境,辜負了一路上的花香、露珠和鳥鳴。
  被踉蹌拖扯著奔跑的孩子也許就此丟失他們爛漫的童年,可能就此開始本應充分展開但現在卻嚴重縮水的人生旅程。
  為什麼不按照蝸牛自然的節奏去散步呢?當我們放慢腳步、放鬆心情的時候,或許我們會和孩子一樣獲得蝸牛的世界,遇見廣闊連綿的美麗風景。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不禁深思:是呀,在女兒成長的這幾年裡,我都不一直在做著那個牽著蝸牛散步的人嗎?
  女兒吃飯時,我在邊上不停的催著:快點、快點;
  女兒做作業,我也催著:快點、快點;
  女兒上學去,我更是一路催著:快點、快點……
  其實,她的世界是何等的美麗,可我卻是硬生生的把她給扯了回來。
 
  媽媽發誓:從今以後,媽媽不再催促你了,也不再強迫你做不喜歡的作業了,更不一心情願的要把你培養成老師眼中的乖孩子了,媽媽要讓你快樂的做回你自己,你是媽媽獨一的女兒,你是世界上獨一的孩子。媽媽再也不會因你的調皮而懲罰你了。孩子,童年短暫,好好享受吧!
 

如何盡早發現兒童的自卑心理

 

標籤:皮紋 多元智能 皮紋檢測 miq 皮紋分析師 育兒  分類:兒童親子教育交流網
 
    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而一個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於兒童時代。無疑,自卑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將產生負面影響,更對一個人的身心兩方面的正常成長起消極作用。美國兒童心理治療專家霍夫曼指出:當家長的須關注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自卑心理,一旦發現,應盡早幫助克服和糾正,以避免隨年齡的增長最終形成自卑性格。霍夫曼還認為,自卑兒童往往會表現出如下早期徵兆:
 
     常年情緒低落-----如果孩子常常無緣無故地鬱鬱寡歡,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過度怕羞-----兒童,特別是女童略有怕羞純屬正常,但如怕羞過度(包括從來不敢面對小朋友唱歌,從來不願拋頭露面,從來不敢接觸生人等等),則可能內心深處隱含有強烈的自卑情緒。 
 
    拒絕交朋結友----一般來說,正常兒童都喜歡與同齡人交往,並十分看重友誼,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絕大多數對交朋結友或興趣索然,或視為「洪水猛獸」。 
 
    難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強的兒童在學習或做遊戲時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時間地集中注意力。這是因為「揮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經常疑神疑鬼----自卑兒童對家長、教師、小夥伴對自己的評論往往十分敏感,特別是對別人的批評,更是感到難以接受,甚至耿耿於懷。長此下去,他們還可能發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總無中生有地懷疑他人不喜歡或者怪自己。 
 
   過分追求表揚----自卑兒童儘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會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長和教師的表揚,而且可能採用不誠實、不適當的方式,如弄虛作假、考試作弊等。  
 
   貶低、妒嫉他人----自卑兒童的另一變態反應是:常常貶低、妒嫉他人,如可能為鄰桌受到老師表揚而咬牙切齒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他們為減輕自家因自卑而產生心理壓力設計的宣洩情緒的渠道,儘管這往往並不奏效。 
 
  自暴自棄----佔大比例的自卑兒童往往會表現為自暴自棄、不求上進,認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還可能表現出自虐行為,如故意在大街上亂竄,深夜獨自外出、生病拒絕求醫服藥等,似乎刻意讓自己處在險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家長指責,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辯解。
 
  迴避競爭、競賽----雖然有的自卑兒童十分渴望在諸如考試、體育比賽或文娛競賽中出人頭地,但又無一例外地對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斷定自己絕不可能獲勝。由此,絕大多數自卑兒童都是盡量迴避參與任何競賽,有的雖然在他人的鼓勵下勉強報名參賽,但往往在正式參賽時又會臨陣逃脫,甘當「逃兵」。
 
  語言表達較差---據專家所作的統計,高占8成以上的自卑兒童的語言表達較差。他們或表現為口吃,或表述不連貫,或表達時缺乏情感,或詞彙貧乏等等。專家們認為,這是因為強烈的自卑感極有可能阻礙了大腦中負責語言學習系統的正常工作之故。 
 
  對挫折或疾病難以承受----自卑兒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兒童那樣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極因素帶來的壓力,每每即便遇到小小失敗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時甚至對諸如搬遷、親人過世、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難以適從。

剝奪了多少孩子的「學習權」

我們很多家長只知道加強孩子的智能教育,不能看到孩子的其他智能優勢,從而導致家長教育孩子的諸多困惑,多元智從教近20年,心中積存了深深的憂慮:傳統教育中的「精英主義」剝奪了多少孩子的「學習權」,使得一個個原本靈動的心靈變得呆滯,原本活躍的思維一步步走向平庸。教師注重的是考試成績,關注的是「你的智商有多高」,而學生智能的現實狀態及其豐富內涵卻很少有人問津。多元智能理論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曙光和信心。它變「少數人的精英教育」為「大眾化的精英教育」,為每一個孩子鋪設了一條金色的成長之路。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肯定每一個兒童都有其不同的智能強項,只是智力分佈的特點和智力組合方式不同,都是人才,都能成才,做父母只要注意發現並給予科學的訓練都能導向成功……
能教育理論不僅是對家長教育觀念的一次解放,同時也是對學生優勢智能的一次釋放:
 
1、 打破傳統教育觀念,建立多元教育成才理念:
2、 解開家長教育困惑,提高成才教育認識
3、 因材施教,尊重差異,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成才
4、 減少盲目教育投資,最大保證兒童最佳學習段的時間成本:
5、 避免錯過孩子智能成長關鍵期和四個學習關鍵期,延誤教育時機
6、 優勢智能遷移,提升學習能力,有效解決傳統考試中的中小學「差生」教育問題

家長教育的4個誤區

家長教育的4個誤區(2009-06-15 10:34:23)
 
標籤:皮紋 多元智能 皮紋檢測 miq 教育 育兒  分類:兒童親子教育交流網
 
(一)報學習班
現在,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廣泛的興趣愛好,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愛好班,如讓孩子學電子琴、學舞蹈、學奧數、學英語、學游泳等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很多父母可能是這樣想,反正我對孩子盡心了,能讓他學的都給他報了,至於學得怎麼樣就看他自己了,將來他沒有學好也別怪父母沒給他提供這個條件。事實上,孩子的很多興趣是先天具備的,通過皮紋測試是可以看出來的,我們應該有針對性的培養。
 
(二)放棄弱項
一個人,無論智商多麼高,體能不行,一切都是白扯。所以培養孩子,就要注意孩子的健康問題。打球、游泳、冬天滑冰,什麼都要玩,只有跑得滿身汗,大腦供血供氧才會充足,這時候吃飯,吃過飯休息一會兒再寫作業,晚上10點之前睡覺,絕不熬夜打疲勞戰。皮紋測試顯示運動智能為弱項時,我們更不應放棄,應該根據專家分析做適應自己的補充訓練。
 
(三)無法擺正四心
 
一位著名的教育專家根據自己最近的調查發現,一些孩子的家長總是無法擺正「心」的位置,以至於走入了四大「心」的誤區。
  1、平常心變補償心
  許多家長因為自己沒有機會讀書、上大學,於是拚命要讓孩子得到補償,想讓他們「出人頭地」。
  專家指出,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也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下人」,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讓孩子好好地做一個平常人,這才是父母應該具有的平常心。
 
  2、正常心變反常
  一些孩子的舉動明明很正常,但按父母設計的模式卻變得不正常了。一位孩子貪玩,父親就認為他得了多動症,帶到醫院就診。醫生看看孩子很正常,可是父親堅持己見,醫生只好對孩子說:「你沒病,你父親有病。」
 
  3、責任心變虛榮心
  有個女孩的父母硬要女兒考重點學校,女兒不堪重負離家出走,父母後悔不已。可見虛榮心到頭來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4、懼怕心變代替心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孩子要出去郊遊,整理好了行裝,母親發現他忘記帶御寒衣服,但存心不告訴孩子,果然,孩子回來後說:「這次我凍得夠嗆,以後一定要記著多帶一些衣服。」孩子就此積累了經驗。但大多數的父母卻不是如此,孩子忘記帶傘,他們生怕孩子淋雨,就送到學校門口,結果,孩子老是不記著帶傘,心想,反正父母會送來的。專家指出,不要因為懼怕孩子犯錯,就去代替他幹活。因為,犯錯也是一筆財富。
尊重孩子的正確性非常重要,只有經過皮紋測試,真正瞭解了孩子,才能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做到游刃有餘。
 
(四)等孩子上學以後再教育
 
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有這樣一個觀點:孩子才三四歲,年齡還小,不懂事,現在就應讓他多玩玩,等孩子上學以後,再好好教育他吧。但是父母們不知道,在這一階段如果對孩子比較溺愛、袒護,就會使孩子變得任性、淘氣。從小沒有養成一個好習慣,以後要想改過來就比較困難。另外,經過皮紋測試發現的 孩子的先天弱項如果從小就開始關注的話,弱項也能變強項,而先天強項如果被忽視的話,強項也能變弱項.
 

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

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2009-06-15 10:46:46)

标签:皮纹 多元智能 皮纹检测 miq 皮纹分析师 教育  分类:全球各地区皮纹市场概况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论在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探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涵义
 
  著名人物如丘吉尔、莫扎特、爱因斯坦、毕加索、麦克尔·乔丹、柏拉图和马丁·路德·金谁更"聪明"呢?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聪明"问题的全新视角。
 
  (一)智力的本质
 
  传统的智商(IQ)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都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在批评上述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具有多种智力、而且人的多种智力都与具体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紧密相关而独立存在。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智力的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加德纳的这一智力定义特别强调了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力并不是像传统的智力定义那样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即智力一方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
 
  (二)智力的结构
 
  根据新的智力定义,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也就是说,加德纳所谓的"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如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指出了他所谓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存在着的7种智力,这7种智力分别是:
 
  (1) 言语──语言智力——指个体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 音乐──节奏智力——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3) 逻辑──数理智力——指个体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4) 视觉──空间智力——指个体感觉、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籍此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在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5) 身体──动觉智力——指个体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6) 自知──自省智力——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7) 交往──交流智力——指个体与人相处与交往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日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上述相对独立的7种智力,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这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个体身上存在的7种智力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而正是这7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
  同时,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同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数理智力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可能是数学家,而另一个可能是文盲,但他有很好的心算能力;同理,两个同样具有较高的身体──动觉智力的人,其中一个可能在运动场上有出色的表现,而另一个则可能因为动作不协调根本上不了运动场,但他在棋艺室里却有上乘的表演。由于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聪明与否。
  由此,在回答著名人物如丘吉尔、莫扎特、爱因斯坦、毕加索、麦克尔·乔丹、柏拉图和马丁·路德·金谁更聪明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有了与以往认为丘吉尔和爱因斯坦最聪明的传统智力观截然不同的全新视角--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不能说上述7种智力哪一种重要,哪一种不重要,我们只能说7种智力在个体的智力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相应地,我们不能说上述人物谁更聪明,我们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个方面聪明,以及他们各自怎样聪明。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智力是多方面的,智力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标准当然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三)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涵义
 
  第一,智力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看来,智力应该强调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方面的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个方面的能力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根据加德纳的分析,传统的智力理论产生于重视言语一语言智力和逻辑一数学智力的现代工业社会,智力被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受这种智力理论的影响,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内容的重点被定位为学生的言语一语言智力和逻辑一数学智力的培养,而其它的多种智力——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密切相关的智力如音乐一节奏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身体一动觉智力、自知一自省智力和交往一交流智力则被严重忽视了,考试、升学与学生的言语一语言智力和逻辑一数学智力密切相关,而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则几乎没有相关。
  加德纳指出,传统的智力测验也许对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能够进行较好的评估和预测,但对评估和预测学生学校以外的表现和发展其作用则微乎其微。不少在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一无所成,而不少在校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甚至是调皮捣蛋的"差生"却能于离校后在某一领域或行业创出佳绩就是很好的证明(Gardner,1983/1993)。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代表的现代智力理论产生于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有效产品能力并倡导全面发展和个性展示的当今信息社会。
  加德纳在斯坦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和塞西的"智力领域独特性理论"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智力就是7种与"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密切相关的能力的观点,他认为,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者的一种特殊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的"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和"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的能力"。这样以来,不仅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除言语一语言智力和逻辑一数学智力之外的其它5种智力被"名正言顺"地摆进了智力的神圣殿堂,而且作为人类进步最重要推动力量的创造能力被提到了一个应有的重要高度。
 
  第二,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看来,个体智力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极大影响甚至制约,其发展方向和程度因环境和教育条件差异而表现出差异。尽管各种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的人们身上都存在着7种智力,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们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别。
  就智力的发展方向而言,以航海为生的文化重视的是视觉一空间智力,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以空间认知和辨认方向能力的相对发达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而以机械化和大规模复制产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业社会重视的是言语一语言智力和逻辑一数理智力,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以书面语言能力和逻辑运算能力的相对发达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今天,我们生活在以"知识爆炸"和产品不断更新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这种环境要求我们以人的多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展示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就智力的发展程度而言。无论是哪种智力,其最大限度的发展都有赖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影响。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所重视的学生书面语言能力和逻辑运算能力的发展,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学校教育施行的;运动员夺取金牌、艺术家争得大奖都离不开教练、导演精心的培育和指导。同时,环境和教育还深刻地影响着人自身的思维内容和方式,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内容和方式、人与自然之间交往的内容和方式。例如,计算机的出现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电子邮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使得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每一个体的智力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上述相对独立的7种智力,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这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在一起。个体身上存在的7种智力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而正是这7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同时,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同样具有较高的逻辑一数理智力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可能是数学家,而另一个可能是文盲,但他有很好的心算能力;同理,两个同样具有较高的身体一动觉智力的人,其中一个可能在运动场上有出色的表现,而另一个则。河能因为动作不协调根本上不了运动场,但他在棋艺室里却有上乘的表演。由于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与否。由此,在回答著名人物如丘吉尔、莫扎特、爱因斯坦、毕加索、麦克尔·乔丹、柏拉图和马丁·路德·金谁更聪明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有了与以往认为丘吉尔和爱因斯坦最聪明的传统智力观截然不同的全新视角——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不能说上述7种智力哪一种重要,哪一种不重要,我们只能说7种智力在个体的智力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相应地,我们不能说上述人物谁更聪明,我们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个方面聪明,以及他们各自怎样聪明。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智力是多方面的,智力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标准当然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最后,多元智力理论重视的是多维地看待智力问题的方法。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看来,承认智力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承认各种智力是多维度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应该是多元智力理论的本质之所在(Gar·d;;er 1993)。加德纳认为,个体身上存在着的前述7种智力并非一成不变,个体身I:也可能存在着除了前述7种智力以外的其它智力,他所提出的7种智力的观点虽然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人类智力的特点,但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一个理论框架或构想——重要的不是7种。8种或9种智力,而是一种多维度地分析智力问题的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加德纳不仅不会认其它智力的存在,而且还认为个体身上可能还存在着其它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
  烹调能力和综合其它各种能力的能力等,只是现在要把其中的某一种能力作为独立的智力提出来,还没有得到规定着某种能力可否成为加德纳多元智力结构中一种智力的严格的"智力选择依据系统"中多方面依据的充分证实。事实上,加德纳自己己经于 1998年又在前述 7种智力之外增加了第8种智力,即认识自然的能力(Gardner,1998)。按照加德纳的观点,某种能力是否可以成为多元智力结构中的一种智力,需要看它是否得到"智力选择依据系统"中足够证据的支持,而目前要证明灵感、直觉、幽默感、烹调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其它各种能力的能力等是否可以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我们还缺乏足够的证据。如果有一大,我们有了足够的证据支持某种能力成为多元智力中的一种智力,我们就可以在多元智力的结构中增加这种智力,反之,我们就可以删除这种智力。加德纳就此曾经指出,个体到底具有多少种智力是可以商榷和改变的,随着支持或不支持某一智力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出现,我们掌握的证据可能会使现有的7 种智力增加或减少(Gardner,1993)。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自80年代中期提出后很快就在美国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甚至轰动,并迅速成为当今美国和西文国家教育改革包括幼儿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分析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问题,我们认为它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有积极的意义:
 
  (一) 应该树立新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评价观
 
  幼儿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不是体制的问题或课程模式的问题,而是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或者说幼儿教育观念的更新才是幼儿教育改革的本质问题之所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第一个积极的意义在于它对于进一步澄清我们幼儿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树立新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评价观提供了一新的思路。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儿童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智力都是7种相对独立智力错综复杂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如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我们的幼儿园里再也不应该有"笨孩子"的存在,而有各有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幼苗的聚集。我们看待幼儿时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以后在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再也不存在一个幼儿有多聪明的问题,而只存在一个幼儿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同样,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该树立"对症下药"的教育观。"对症下药"的教育观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对症下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不同的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而有所不同,如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其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有所不同,教学的启蒙和社会性的培养其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有所不同;其二是针对不同幼儿的"对症下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幼儿都是各有智力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之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有所不同。即使是同样的教育内容,由于幼儿的智力特点不同,我们的教育也应该针对每个幼儿的智力特点和发展方向"对症下药"地进行。
 
  另外,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该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智力测验分数是评价幼儿发展的主要指标,而智力测验题目过分强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不仅难以反映加德纳所说的幼儿的多方面智力,而且难以对幼儿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作出客观评价,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幼儿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和创造出各种初步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既然我们有建立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的积极乐观的儿童观和"对症下药"的教育观,我们就应该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为重点的评价观,我们的幼儿发展评价应该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游戏活动情景下进行,确实考查幼儿多方面的解决初步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我们的教师也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幼儿的优点和弱点,并把这种通过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幼儿的优点和弱点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幼儿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 应该向幼儿展示多方面的智力领域
 
  加德纳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第二个积极意义在于它对于进一步改革我们的幼儿教育内容,真正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新的依据。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理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力,现实生活了需要每个人利用自身的多种智力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现实生活中同时需要多种智力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及职业不胜枚举;例如,舞蹈演员不公需要音乐—节奏智力,而且还需要身体—动觉智力,同时还需要视觉—空间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再如律师不仅需要言语—语言智力,而且还需要逻辑—数学智力,同时还需要交往—交流智力和自和—自省智力;同样,多种智力中的某一种智力也往往为众多的成功人士所需要:例如,那种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愿并巧妙地将这种理解运用于与他人的交往、合作之中的交往—交流智力,不仅仅是外交人士、公关人士必须具备的智力,而且也是成功的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服务人员等需要具备的智力,同时还是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每一个人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方面。
 
  人的智力领域是多方面的,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智力也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向幼儿展示的智力领域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重新思考和设计教育活动。譬如,我们可以设计并组织按照不同智力领域划分的活动区教育活动,每一活动区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分为几个层次,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师可以在幼儿园教育中向幼儿展示多方面的智力领域,并帮助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区域以及适合于自己发展水平的具体活动。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可以按照不同智力领域划分活动区,也可以按照不同的知识领域来划分活动区。由于幼儿是通过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来表现和运用自己的智力特点的,而多数活动的进行都需要一种以上的智力,故而,设计并组织各种活动区教育活动更容易被幼儿教师和幼儿操作;而且由于知识领域是我们幼儿园教育中一直采用的领域划分法,与现行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较易衔接,所以在现阶段设计并组织各种按照知识领域划分的活动区也更容易被教师和幼儿接受。加德纳的研究表明,他们也倾向于认为在教育实践中以知识领域而不以智力特点为基础来设计和组织活动区教育活动较为适当。
 
  除了活动区教育活动以外,我们在幼儿园里还可以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并组织有关多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团体教育活动。例如,教师要向幼儿介绍国庆节的概念和基本知识,在言语──语言智力领域,她可以教幼儿学念关于国庆的儿歌;在音乐──节奏智力领域,他可以让孩子学唱有关歌唱祖国的歌曲;在自知──自省智力领域,可以让幼儿说出、写出自己的理想即长大以后如何为祖国做贡献;在交往──交流智力领域,可以组织幼儿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代表人物等。应该说,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同一概念或同一知识,有助于充分调动幼儿的多方面潜能,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组织教育活动并不是指每一次教育活动都应该涉及7个智力领域,是否应该涉及某一智力领域以及如何涉及这一领域取决于这一智力领域是否有助于幼儿对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把握。
 
  (三) 应该注意发展幼儿的优势智力领域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第三个积极意义在于它为我们充分展示幼儿的个性和特殊才能,并由此培养和民展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在多元智力理论看来,每一位幼儿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幼儿更容易通过音乐来理解问题,有的幼儿更容易通过数学来理解问题。同时,在多元智力理论看来,幼儿各种智力的发展包括优势智力领域的充分发展有赖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幼儿只有在成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教育活动中,在对丰富的教育材料的接触和运用中,其智力潜能,特别是优势智力潜能才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所以,多元智力理论主张我们应该注意发现幼儿的优势智力领域并加以挖掘和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要求幼儿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幼儿优势智力领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幼儿的智力潜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而且更在于提高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并帮助他们形成热爱教师、热爱小朋友和热爱幼儿园的情感。这一点对于那些优势智力领域不在语言和数学方面的幼儿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幼儿教育实践中,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被看作是最基本的能力,而其他智力则在不同程度上看作无碍大局甚至是可有可无。所以,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发展欠佳的孩子经常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其他小朋友的蔑视,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由减弱到丧失,以至于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强调教师应该懂得每个幼儿都不同程度地拥有7种基本智力,能够欣赏、重视他们的某一优势智力领域如体育或绘画,并培养和发展不同幼儿多种多样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果我们的幼儿教师做到了欣赏和重视每个孩子的某一优势智力领域,使每一个幼儿都会生活在教师的欣赏、尊重之中,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逐步提高,他们就会生出对教师、小朋友以至于幼儿园的热爱情感,并为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力领域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应该帮助幼儿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力领域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第四个积极意义在于它为我们帮助幼儿有效地发展弱势智力领域,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幼儿全面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教师应该在充分认识、肯定和欣赏幼儿优势智力领域的基础上鼓励和帮助幼儿将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力领域也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幼儿教师在帮助幼儿将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中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我们可以以一个弱势智力领域是言语──语言智力、优势智力领域为视觉──空间智力的幼儿为例来作一个简要说明。首先,教师应该通过肯定幼儿在学习绘画中取得的成绩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成功者,帮助他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他将自己从事绘画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语言活动中奠定情感上的基础。其次,教师应该帮助幼儿认识到他在从事绘画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为他将自己从事绘画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语言活动中奠定方法上的基础。一般来说,幼儿在从事优势智力领域的活动时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即上述幼儿在从事绘画活动时表现出能够保持长久的注意力、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较好的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幼儿教师帮助幼儿认识到他在从事绘画活动时表现出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有哪些,这样就为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将自己从事绘画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语言活动中提供了保证。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将自己从事绘画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语文、数学的学习中。如教师可以试着引导幼儿:"如果你在学儿歌时能够像学绘画时那样,不走神,积极地动脑筋,不怕困难,你念的儿歌一定会和你画的画一样好。来,咱们试一试"。
 
  (五)应该促进幼儿初步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发展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的第五个积极意义是我们应该注重幼儿初步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不仅现实生活需要每个人都充分利用自身的7种智力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且社会的进步需要个体创造出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以上两种能力的充分发展才应该被视作智力充分发展的证明。从本质上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它主要是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智力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没有先例可循的新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由此,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注重促进幼儿初步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新依据——我们教育教学内容的重点被定位为学生书面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能力培养的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应该从促进幼儿初步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发展着手,着重培养幼儿初步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发展即解决现实生活中初步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要求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第一,充分认识创造和及早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社会进步不会自动出现,未来世界需要我们去创造:个人价值不会在循规蹈矩中体现,美好人生只能在创造中实现。而由于儿童的大脑不受清规戒律的束缚,不受客观情理的制约,最容易进发出自由"自在的创造火花,所以我们应该及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二,挖掘教育教学内容中的创造因素,尽快实施"体验教育"。在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挖掘、增加培养创造能力的内容并进行创造性地教与学,使幼儿的创造意识不断萌发,创造能力迅速提高。第三,重视在主题活动中开展"生成课程"。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和富有成就感的环境中广泛地参加创造出初步的作品。产品或其它成果的活动,参加用各种手段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把培养幼儿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真正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幼儿教育观念的改变。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于我们改变幼儿教育观念,平等地尊重和对待每一个孩于、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能力发展、个性充分展示和初步实践能力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來自國內分析學術報告就關於《皮紋和智能》相關摘要

★來自國內分析學術報告就關於《皮紋和智能》相關摘要(2009-06-15 11:15:18)

標籤:皮紋 多元智能 皮紋檢測 miq 皮紋分析師 雜談  分類:全球各地區皮紋市場概況

    中國被公認為世界上應用指紋最早的國家。人類的皮紋與智力均屬多基因遺傳性狀,他們之間有一定關聯。皮紋作為人體的一個特定性狀,於胚胎期的13—19周形成,具有遺傳性、個體特異性和終生不變的穩定性等特徵,遺傳學家稱之為顯露在體外的遺傳因子,它與人的體質強弱、機敏程度、運動能力及其某些遺傳性疾病密切相關。

  皮紋測試方法簡單方便,無創傷,不受人體發育各階段的影響,不受測試者當時身體健康狀況、生理、認知程度等因素的干擾,能早期預測,穩定性強,並提供一定程度的可靠的遺傳信息。通過測試,可早期發現超長兒童,以便有重點地進行培養,促其成材;對一般兒童可瞭解其智力潛力範圍,便於因材施教;尤其是及時發現低能兒童,這對提高我國人口素質,促進人材成長都具有重大意義。

  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曾說:「手是人類外在的腦」,能反映大腦的技能和心理活動。手指端有大量壓覺、痛覺、溫覺等感覺神經末梢,同時也是皮紋分佈種類最多、最密集的部位。人類的皮紋在手掌面高度特化,它的產生與皮下組織—骨關節—肌肉—神經緊密相連。胚胎學上,皮紋與神經系統同屬外胚層,都是在胚胎3個月形成和發育的,並受遺傳因子和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因此,皮紋是神經系統發育的外在表現,與其高級神經活動及類型有密切的關係。

  性格儘管受遺傳因素影響,在皮紋上有所反映,但畢竟是受多因素影響,有可塑性。我們通過皮紋學觀察,能無損傷的,快速地瞭解一個人的性格、氣質類型,尤其是對青少年,可以因勢利導,做必要的心理咨詢和引導,以適應成長期的各種心理問題以及踏上社會所面臨的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和應激,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提高心理應變能力是很有裨益的,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學校教育的宗旨,應該是開發多種智能並幫助學生發現適合其智能特點的職業和業餘愛好。」因為在學校教育教學中,讓每位學生發現自己至少有一個方面的長處至關重要。

    皮紋與智商有相關性,他們都屬於多基因遺傳,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可能是由於基因組的差異及相互作用和基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高智商人群皮紋具有特異性,因此多數學者認為可把皮紋特徵作為選拔優秀人才的輔助依據之一。

「MIQ皮紋檢測V6.8版」的後台系統

    皮紋(Dermatoglyphics)是人類皮膚上所呈現的紋路,也是基因所遺傳的,至於皮紋學,則是研究這些紋路與人類行為與疾病的相關性。而在皮紋檢測上,所要採集的紋路共計有:十指指紋、雙手掌紋、雙腳掌紋等,由於腳掌紋在目前的研究報告上,只統計出與人的體力有關,因此在檢測上予以忽略,但在未來,也許有更多的實驗證明腳掌紋與大腦的行為有關時,才會將其納入。早期在皮紋檢測上,均採用油墨方式進行,然而在今天的資訊產品發達下,已逐漸採用指紋採樣機以及電腦來進行檢測。
 
法則更新(Rules Update),是當學術界或臨床上有新的研究報告出現時,將會取代舊的分析方式與報告;若是無法即時取代舊的經驗法則,則將無法提昇判讀的精確度。油墨採樣的分析精確度是由分析師的資歷而定,然而良莠參差不齊,若是沒有繼續更新新的經驗法則,則永遠無法提昇其精確度,成為所謂的「萬年分析師」,毫無新意。至於電腦採樣,由於經驗法則的調整較為容易,當然,必須要有不停地研究分析,才能持續有新增的經驗法則。
 
「MIQ皮紋檢測V6.8版」的後台系統,具有快速且不停地新增法則,所以能提供較精確的分析數據。.交叉比對&特殊搜尋「MIQ皮紋檢測V6.8版」系統,提供分析師線上(On-Line)交叉比對和特殊搜尋的服務功能,協助分析師找出特殊紋路的關連性,以及家族性的基因遺傳。而傳統油墨的分析方式,是非常難做到的一件事,特別是當資料筆數龐大時(比如1,000筆甚至10,000筆),交叉比對和特殊搜尋更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MIQ皮紋檢測V6.8版」的後台,透過生物資訊系統以及資料探勘等技術,即可作到此不可能的任務。

提升兒童八大智能的遊戲

提升兒童八大智能的遊戲

12到18個月大嬰兒的活動和遊戲

聲音和語言活動: 繼續唱一些兒歌,這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極好。盡可能多地對孩子說話,但要使用成人語言而不是兒語。  身體活動和遊戲: 簡單的運動遊戲像手拉手随着節奏繞圈走、拍手、跟我做、躲貓貓對消耗孩子過剩的精力都是很好的。  藝術活動: 塗彩、上色和畫畫可以在大人指導下完成,千萬注意所有的材料都必須是無毒的。  室内/室外遊戲: 沙盒和裝水的器皿能讓孩子玩上幾小時。給孩子一些家用容器或量杯或其他可以買到的東西。

18個月到2歲大幼兒的活動和遊戲 

聲音和語言活動: 大聲讀一些有更多詞彙的書,特别是那些壓韻的;編一些由孩子做主角的故事。身體活動和遊戲: 把動作加入遊戲和歌曲中,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藝術活動 :用紙、塑料、繩子、米粒、布和其他材料來拼貼畫;手指畫和簡單的模型制作都會鍛煉她,必須注意這些都應在大人的看護下進行。

 2到3歲半大幼兒的活動和遊戲 

聲音和語言活動: 嘗試字母遊戲和數數遊戲,開始練習簡單的繞口令和說笑話。  身體活動和遊戲: 一些随音樂進行的活動和遊戲如"搶闆凳"、"擊鼓傳花",或那些需要模仿的,如"跟着做",都是孩子能夠做到的。  藝術活動:這個時候可以把潑顔料作畫、蠟筆畫和線畫介紹給孩子。孩子還能刻土豆,用胡蘿蔔和切割成塊的海綿來做簡單的章。  室内/室外遊戲: 簡單的做飯工作如配佐料,切菜,用香蕉片和黃瓜片裝飾菜肴,或擺放桌子,孩子都會很熱心地去做。和自然有關的活動如讨論日出、日落、彩虹、星星,采集樹葉和花朵,播種和插枝都會幫助孩子了解世界。  外出:現在可以帶孩子去圖書館。讓他選擇有簡單故事和大幅插圖的書

3歲半到5歲大孩子的活動和遊戲 

聲音和語言活動:數字歌謠可以作爲學齡前孩子進行數學遊戲的一種形式。  遊戲:各式棋盤遊戲如輪盤轉、投骰子,或走棋子之類孩子都會喜歡,紙牌遊戲也會被孩子喜歡。  藝術活動: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完成用紙袋、襪子和布制作簡單的面具和手指操作的木偶,或者用紙盒、管子和床單制造家具、汽車和玩具房屋。  外出:你可以帶孩子去電影院、劇院和博物館看兒童演出或展出。孩子會很興奮,因爲他已能欣賞聽到看到的東西。如果你在帶孩子去動物園之前讓他對即将看到的東西有所準備,那麽這将是一次很好的學習體驗。 

5到7歲大孩子的活動和遊戲 

藝術活:現在可以從事一些更難的工作,如做剪貼簿或開始集郵或集硬币等等。  室内/室外活動:跟大自然有關的活動應包括搜集花、葉的标本,或把一些幹的花用于藝術創造中,如拼貼畫。"假裝……"的遊戲,如給孩子一個小辦公室,裏面有訂書機、打孔機、紙、筆、夾子和文件夾,會讓孩子模仿成人的工作。進行玩具商店的遊戲時,可以在玩具商店裏堆滿商品、包裹和錢。

多元智能的起源

多元智能的起源

MI 理論的提出與"零點項目"的關系特别密切。

"零點項目"是哈佛大學教育學院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項目。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美國和前蘇聯的科技,軍事競争。 1957 年,前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衛星上天。美國人晚了三個月。這件事使美國政府開始檢讨教育問題。

往後十年時間,美國人都在讨論是科學技術教育出問題還是教育系統出問題。結果,許多專家發現,美國的科學教育很先進,但藝術教育比較落後, 50 年代和過去的一段時間裏,前蘇聯的文學,藝術特别發達,美國基本給人沒有文化的感覺,(美國)好不容易找了幾個文學家,藝術家,一查族譜,還是俄國人。
1967 年,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成立了"零點項目"( Project Zero )。

爲什麽用" Zero "?"零"代表美國對藝術教育的認識是一個空白,從零開始,一定能戰勝蘇聯。勇于發現錯誤不足,知錯能改,這點精神很好。"零點項目"一直研究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之間怎樣互相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加德納教授漸漸成爲"零點項目"的靈魂人物。

在 1983 年出版《智能的架構》之前,加德納教授已經出版了一些以" Mind" (智能)爲題的書。《智能的架構》标志多元智能理論的創立。在書中,他提出智能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是在各個文化背景中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的一個能力。"

加德納教授一直都在豐富他的理論。 2000 年,他在《再建多元智能》中進一步指出,智能是"一種去處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在某種文化環境之下,會被引發去解決問題或是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一個作品。"加上了一個"被引發"的概念,給"智能"賦予了一個新的内容。
在"零點項目"之下,有一個多元智能理論學校計劃,叫做 School Us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 SUMIT ),一些用多元智能理論來指導的學校叫 SUMIT school 。 

SUMIT 對美國 41 所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至少 3 年以上的學校做了一個統計,證明由于把 MI 理論應用到教學中, 78% 的學校在标準化測驗分數上有明顯進步,另有 78% 的學校稱學習有困難學生的成績進步了, 80% 的學校家長應用了多元智能理論而對學校的活動有更多的參與,81% 的學生的行爲紀律有進步,大部分的學校都承認這些進步是由理論實踐帶來的。

MI 從理論到實踐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和體驗。加德納教授一直強調學校和教育機構應用它自身的教育目标,理論是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明白的工具。
 

皮紋學:回顧

---皮紋研究曆史回顧(摘要)
2008年5月2日發表于《今日人類學》雙月刊

作者:H.K. Kumbnani (印度德裏大學 人類學系)

提要:印度德裏大學人類學系H.K. Kumbnani教授對皮紋學深有研究,他在英國皇家人類學協會會刊《今日人類學》雜志上就皮紋學給讀者做了簡要的回顧:皮紋學的發展、皮紋學研究的範圍、皮紋在各界的應用等等。

介紹
1926年Cummins(卡明斯)首創術語dermatoglyphics(皮紋學),來命名這個科學領域。

自胚胎形成至第13、14周時,一個人的指紋即形成,而且終生不變。指紋的這個特點在1976年時被測試和證實。

皮紋學的重要性可追溯至古代中國(1839年),當時人們普遍把指紋按在地契上,賣兒女也常在契約上按指紋。掌紋和跖紋也被運用來防止假冒。Lauter(1912年)說明了指紋制度的曆史。Herschel(1916年)追溯了指紋的來源。Cummins(1927年)發現了古代陶器上一枚拇指的指紋。Heindl(1929年)報告了在德國指紋首次用于身份辨識。Cummins(1930年)展示了石器時代指紋的刻印。De Forest(1930年)追溯了美國的指紋鑒定法。Wilton(1938年)出版了一本書《指紋的曆史,法律和Romance》。Myers(1939年)說明了指紋運用于身份辨識的曆史。Penrose(1968年)起草關于皮紋學術語命名的草案。

DERMATOGLYPHICS
指紋皮紋學

皮紋學的重要性一旦被認識後,它吸引了一批人從事該領域的研究。統計出鬥型紋、箕型紋、弧形紋出現的頻率:左右手,男女不同性别,總體的出現頻率。

皮紋學出版物包括:對紋型出現頻率的統計、身份的辨識、遺傳、特異紋型、醫學-法律上對指紋的運用等等。一些對皮紋學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作者名單如下(括号内是出版書籍的年份):
Faulds (1905), Hellwig (1912), Carriere (1923). Ganther (1923), Roscher (1925), Furuhata (1927). Heindl (1927), Bonnevie (1929), Cummins (1930, 1934, 1961), Metiner (1930), Gerke (1932), Harster (1932), Saller (1932), Abel (1933, 1935), Geipel (1935, 1937), Kirchmair (1936), Csik (1927), Henry (1937), MacArther (1937), Pol (1937), Dankmeijer (1938), de Pina (1939), Okuma (1940), Kumbnani (1959, 1968, 1972, 1978, 1984, 1990, 1991, 2005), Singh (1961), Volotzkoy (1961), Bali (1968), Sen (1968), Clercil (1969), Bhanu (1975) Mavalwala (1977), Singh and Bhasin (1979), Livshits (1987), Micle (1988), Kamali (1990), Bhasin and Walter (2001).

中間和鄰近指骨(趾骨)(從略)

掌紋皮紋學(從略)

魚際區域(從略)


跖紋皮紋學(從略)
腳底
一些熱心研究腳底紋的人員如下:
Fere (1900), Wilder (1903, 1904, 1922), Cummins (1923, 1926), Montgomery (1925), Montgemery (1927), Sabatin (1928), Takeya (1934), Hozyo (1936), Steffens (1953), Wichmann (1956), Datta (1958, 1963, 1966), Bhasin (1967), Bali (1968), Tiwari (1971, 1983), Pateria (1973), Singhrol (1981), Kapoor (1983).

腳趾(從略)

皮紋局部解剖學(從略)

遺傳
涉及皮紋與遺傳關系的研究的人員如下:
Elderton (1920), Carriere (1923), Leven (1927), Grüenberg (1928), Saller (1932), Harresser (1934), Karl (1934), Weninger (1935), Czik (1937), Komai (1937), Reed (1937), Von Wehren (1937) Weinand (1937), Weninger (1937), Walker (1941), Holt (1968), Kumbnani (1969), Reed (1975), Mukherjee (1980) and Loesch (1983).

身份辨識
涉及皮紋用于身份識别研究的一些人員如下:
Wentworth (1932), Bugge (1938), Catellanos (1939), Cummins (1935), Inbua (1934), Hoover (1938), Mavalwala (1977), Hall (1979).

生父身份的識别
涉及這一領域的皮紋研究的一些人員如下:
Hellwing (1912), Harster (1913), Boas (1913), Scheffer (1926), Bonnevie (1927), Boher (1930), Schrader (1934), Essen Moller (1937, 1939), Gayer (1938, 1940), Grueneberger (1929, 1935), Harrasser (1934) (1935), Komai (1937), Mueller (1928, 1930, 1931), Lauter (1930), Nurenberger (1925), Weninger (1935, 1937).

孿生子女皮紋研究
有關這一方面的具體論述,請參閱Kumbnani (2000)。一些著名的人類學家涉及這一課題的研究,他們是:Montgomery (1926), Siemens (1927), Von Verschuer (1928), Cummins (1930), Ennenbach (1930), Newman (1930, 1931), Rife (1933), Meyer- Heydenhagen (1934), Weninger (1935), Cummins (1936), Volotzkoy (1936), Geipel (1937, 1939), Mac Arthur (1937), Steffens (1938), Geyer (1939), Rife (1943), Pena (1979), Khatoon (1986).

皮紋學與疾病
相當多的研究者報告了皮紋與多種疾病的密切關系,他們是: Fere (1905), Bonnevie (1927, 1933), Blumel (1928), Bettmann (1932), Blotevogel (1933), Krieger (1934), Newmann (1934), Cummins (1936, 1937, 1939, 1940), Chattopadhyaya (1937), Duis (1937), Moller (1937), Workman (1939), Brow (1940), Turpin (1953, 1974), Rodewal (1962) Uchida (1963), Holt (1964), Kumbnani (1967, 1969, 1971, 1973, 1978, 1990, 1991), Biswas (1966), Mellor (1968) Zajazjkowska (1969), Bali (1971), Chaube (1971, 1976, 1977), Vrdagh Laoureux (1975), Woolf (1976), Schaumann and Alter (1976), Ayme (1979), Balgir (1978), Eswariah Marque (1976, 1978), Suzumori (1980), Schmidt (1981), Mukherjee (1984, 1990), Simpson (1984), Hirth (1985), Sudherland (1985), Markov (1986), Chakraborty (1987), Bagga (1988), Gyenis (1988), Karmakar (1988), Milong (1988), Hauser (1989), Bhasin and Khanna (1994).

皮紋學中的褶皺(從略)

結論:
總之,理解了皮紋學的基礎、認識這門科學的重要性後,我們關注的重點在于皮紋的:皮紋隐含的信息、應用和實際的用途。許多研究者花了許多精力對比不同人群中紋型的出現頻率,了解不同民族間的有關聯系。

皮紋學上其他重要參數是遺傳方面的。

皮紋學方面的特征對醫學-法律案件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醫學資料顯示,許多遺傳疾病都會出現異常的紋形或是紋形組合。

學習關鍵期與幼兒大腦


本文是1997年四月白宮會議的一篇論文。會議主題是"幼兒早期發展和學習:腦科學研究對幼兒教育的啓示。" 
 
  許多人都知道"學習關鍵期(Leaming windows)",這是關于幼兒大腦發展的一個新術語。如果你還不了解這個術語,不用着急,因爲在科學界以外,該術語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它對你孩子的教育則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幼兒的發展過程中,有一系列的關鍵發展期或敏感階段,又稱爲學習關鍵期。在學習關鍵期内,幼兒能夠學得好,或者發展特殊的能力,如演講。過了學習關鍵期,相關的學習就會變得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進行相關的學習,最好的例子就是語言能力的發展。我們知道幼兒學習第一語言非常容易,而成人則比較困難。 
 
  然而,我們如何了解和掌握學習關鍵期呢?學習關鍵期是怎樣發生的呢?它對孩子的教育有什麽樣的啓示?如果你的孩子錯過了學習關鍵期,那麽他是否能夠彌補失去的發展機會呢?神經生物學家目前正在仔細地研究所有這些相關的問題。 
 
  神經生物學研究是一個相對比較新的領域,當試圖分析腦功能時會遇到許多困難。你不可能将人腦切開或戳穿來觀察腦的功能。然而,随着最新的醫學成像技術的發展,神經生物學功能的研究得到突破性的發展。雖然對于腦發展還有許多東西我們不清楚,但是現在所知道的已經足以使我們得到一些關于幼兒學習是如何進行的重要結論。 
 
  爲了深入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我們需要有一些生物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在腦中,有成百上千億個神經元,神經元相互之間形成連接,這是我們學習和思維的物質基礎。神經元細胞通過軸突傳遞信号,人體中有些軸突長達1米。在許多軸突上包囊着一層髓磷脂鞘,其成分主要是脂肪。髓磷脂鞘的作用是将軸突隔離絕緣,并加速信号的傳遞,其信号傳遞速度比未囊上髓磷脂鞘的軸突傳遞速度快100倍。這非常重要,如果在人大腦中具有大量的囊上髓磷脂鞘的軸突,那麽大腦神經網絡将會工作得更快,并使得一個人學習起來更容易。 
 
  髓磷脂鞘化的過程對幼兒來說,非常重要。嬰兒剛出生時,其大腦中隻有很少的髓磷脂鞘化的軸突,這可以幫助解釋剛出生的嬰兒爲什麽看不清東西,爲什麽不能很好地進行空間定位。他們的神經元尚不能快速地進行工作,所以不能很好地定位。随着嬰兒逐漸長大,腦的各部分在不同的時期相繼完成髓磷脂鞘化工作。軸突的髓磷脂鞘化是産生學習關鍵期的基礎。例如,腦的語言發音區域(Broca區)完成髓磷脂鞘化工作後,幼兒才能開始發展說話和語法的能力。令人驚奇的是,大腦知道哪一部分功能必須進行髓磷脂鞘化。語言理解區域(Wemicke區)的髓磷脂鞘化比語言發音區早6個月完成髓磷脂鞘化工作,這安排得非常合理,因爲一個人需要在說話之前先理解語言。 
 
  當然,還有其它的因素影響學習關鍵期。在生命的早期,許多神經元尚未被确定今後負責控制什麽。下面分析運動皮層。控制身體運動的神經元在早期僅按一般的方式進行組織,每個神經元具有多個連接,連接到不同的肌肉。10歲之前,所有關于運動的經曆和經驗決定皮層上究竟有多少個神經元控制身體的各個部分如果經常使用手,那麽将會有更多的神經元緻力于控制手和手指的肌肉,而用于控制身體其它部分的神經元則相應地減少。肌肉活動越多,則連接越穩定。相反,肌肉活動越少,則相應的連接将逐漸萎縮并消失。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學習關鍵期是非常重要的,那麽如何利用各個學習關鍵期呢?隻有當幼兒接受到有效地環境刺激,學習關鍵時期才會有效。這意味着,爲了培養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必須在語言發展關鍵期與他們多進行交談:爲了提高幼兒空間、運動能力或激情,必須在相應的發展關鍵期讓他們多跑、多玩:爲了使孩子掌握多種語言,必須在語言發展關鍵期教他們新語言。 
 
  那麽如果一個幼兒錯過了學習關鍵期,是否就意味着他隻得放棄成爲音樂家、物理學家的希望呢?并不一定。大多數學習關鍵期所表明的是在相應的一段時期内更容易學習一定的技能,如果錯過這個時期,并非完全不能進行相關的學習,隻需要加倍地努力。例如,運動技能的學習關鍵期在10歲左右結束,如果一個人在此之前學習一種樂器,那麽他經過較少的練習就能夠演奏這種樂器,并且很容易保持這種技能。然而,如果一個人在10歲以後學習樂器,他仍然可能成爲出色的演奏家,隻是他必須進行更多的聯系,付出更大的代價。

皮紋與染色體病

皮紋是指人體某些特定部位如指(趾)、手掌和腳掌等皮膚上出現的凹凸紋理圖形。它是一種多基因遺傳性狀,在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個個體都具有本身特有的皮紋,即使是單卵雙生兒,指、掌紋的詳細圖形也不完全相同,各個體的皮紋既有特異性,又有高度的穩定性。皮紋在胚胎發育早期第12周~第17周形成,生後終生不變。因此,我國古今都曾用手印作爲憑證。目前公安機關經常利用作案者遺留下來的皮紋印迹作爲追查破案的線索。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遺傳病特别是染色體病和皮紋的特征有相關性,因此皮紋分析已成爲一種有價值的染色體病的輔助診斷手段。常用于分析的皮紋包括指紋和掌紋、指褶紋和掌褶紋、腳掌紋。

   指紋主要分三類:弓形紋、箕形紋和鬥形紋。弓形紋呈弓形,無三叉點。箕形紋俗稱簸箕,具一個三叉點,可分爲正箕紋(又稱尺箕,箕口朝向本手的小指即尺側)和反箕紋(又稱撓箕,箕口朝向本手的拇指即撓側)。鬥形紋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三叉點,包括雙箕鬥、環形紋、螺形紋等。正常人的各類指紋頻率表現明顯的種族差異和性别差異,同一種族人群很相似。染色體病患者有其特異的指紋頻率。此外,臨床上常計算指紋的總嵴紋數(TFRC)。由于正常人和染色體病患者指紋類型比例有顯著差異,故TFRC亦表現特異性的改變。

   掌紋可分五部分,主要測定atd角(我國正常人的<atd平均值爲41度,先天愚型等染色體病患者<atd增大(atd60)。指褶紋和掌褶紋是指手指和手掌屈面各關節彎曲活動處的褶紋。正常人手指除拇指隻有一條褶紋外,其餘各指都有兩條指褶紋,先天愚型患者的小指隻有一條指褶紋。掌褶紋正常人主要有三條,其中有兩條可連接成一條直線橫貫手掌稱通貫手。先天愚型等染色體病患者約50%雙手出現通貫手,其出現頻率比正常人群高1030倍,因此,它也是重要的輔助診斷指标之一。

   足掌紋主要是拇趾球區的皮紋,具有臨床意義。正常人球區約0.5爲胫側弓形紋,先天愚型患者可高達72,具有較大臨床診斷意義。

 

皮紋是探索智能奧妙的“地圖”

皮紋分析近年才開始在國内引起矚目,其實,早在半個世紀之前,科學家就早已發現皮紋與人的先天智能息息相關。經由許多科學家、醫學家的長期觀察、記錄、比對、歸納後,發現人類天生的腦細胞數(學習潛能量)可由手及腳的皮紋測量出來,大腦皮質結構功能亦可經由皮紋分析出來;而腦細胞分布與大腦各皮質區域的比重,會直接影響孩子學習的優越順序及能力高低,所以,人的先天智能及個别差異,是可以經由科學化的皮紋檢測與評量,來加以分析、了解的。
    
換句話說,皮紋就像一張能引領人們探索自身智能奧妙的"地圖"。善用皮紋分析這張地圖,就可以探索孩子先天的潛能、特質及優劣勢,掌握了孩子獨特的資質與差異,便能讓孩子的教育方式,真正走向量身訂制、因材施教;而父母殷切協助孩子發揮特長、突破弱點的行動,也不至于淪爲瞎子摸象或對牛彈琴的盲動。
    
目前盛行的皮紋分析,方法或多或少有所不同。不過,最完整的皮紋檢測系統,可以協助我們了解孩子以下的先天智能:
1. 先天的學習潛能量
2. 
腦部最新的皮質結構功能、學習的優越順序
3. 
易形成的後天強勢智能
4. 
腦與肌肉的互動協調能力
5. 
先天學習風格
6. 
先天學習類型
7. 
先天學習精神及能力的解析
8. 
易形成的後天特有身體狀況

你更擅長什麽

"這周六在我的辦公室見吧!如果有可能的話,你要先幫我個忙,協助我做一個實驗,行嗎?"當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因多元智力理論而聞名全球的心理學家和神經學家霍華德。加德納邀請你去參與他的一個實驗時,誰又有理由拒絕呢?

    就這樣,我滿懷喜悅和興奮的心情應邀前往,面對這位新理論的提出者,我問到了他實驗的大緻内容。他說道:"你認識三個完全不同類型的朋友嗎?比如說,一個是運動員,一個是藝術家,還有一個是電腦專家。你試着将他們帶到一個對他們來說完全陌生的地方,把他們各自單獨留在那裏,不要給他們提供地圖或其他任何東西,然後讓他們獨自回到出發地。當他們返回後,讓他們分别講述自己克服種種困難返回出發地的經曆,那時侯,你才有可能開始在他們身上理解我的理論:不存在單純的某種智力和達到目标的唯一方法,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發掘各自的大腦資源。而這些爲達到目的所發揮的各種'個人才智'才是真正的智力,到目前爲止,我已經發現了8種不同類型的智力,是它們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我不得不承認這一觀點,實驗的結果令我大吃一驚;第一個返回出發點的那位朋友竟是最出乎我意料的一個,他腼腆而安靜,平時做事總是稀裏糊塗的,因此别人通常都認爲他是這樣群人中最不聰明的一個。他向我講述了快速返回的"訣竅":雖然他在整個試驗過程中顯得漫不經心,在前往陌生地點的途中也不參與任何談話聊天,但他卻邊走邊看,集中精力地熟記了行經路線,因此比較順利地返回了出發地。
     第一個到達目的地的人就是最聰明的嗎?

    加德納說:"誰比誰聰明的說法是不正确的,隻能說誰是能夠更好地開發自身智力的人。在這個試驗中,最先到達目的地的人就很好地開發了自己的視覺—空間智力。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也包括教育學家在内)所犯的錯誤是:認爲人類自出生之日起隻擁有一種單一的智力,即邏輯—語言智力(也就是語言智力和邏輯—數理智力的綜合),而這種邏輯—語言智力通常能用智商指數進行測試。

    
"一個由多名神經心理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與各類人群(從天才兒童到大腦有嚴重認知問題的成年人)進行了曆時20多年的接觸并進行研究,試圖發現大腦在認知和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他們告訴我,傳統的智商測試幾乎無法檢測到一個人除課本知識以外的真實能力。

    "因此我認爲,智力是一個人準确認知現實事物的方法,而知識則是對現實中的一個或多個領域的掌握。知識的獲得其實也是各種智力從外界得到信息的積澱,而不僅僅是依靠邏輯—語言智力。我們每個人都具備這些不同的智力類型,隻是這些類型所占的比例不同罷了。"
    
到底有多少種智力

    "多元智力理論中至少包括8種不同的智力類型:兩種是比較'傳統'的,即語言智力和邏輯數學智力。比如說,我認爲和它們密切相關的有音樂智力和空間智力。空間智力或能力,通常突出地集中在飛行員、繪圖員、雕刻家、建築學家或是象棋選手的頭腦中。  

    "再舉兩個例子:領導者或是負責管理團隊的人的大腦總會主動而精心地設計整個局面乃至細節;而一名運動員則會有類似演員、手工業者或外科醫生一樣的思維方式。在第一個例子中所涉及的是人際之間更偏重'集體'的智力,即在人群中産生信任,注重'整體利益'并爲之争取,團結團隊、激發他人鬥志并獲取更多支持的綜合能力。而在第二個例子中所涉及的則是肢體或是動覺智力,即準确感知自己在現實中所處的物理位置,并可以遊刃有餘地去控制自身軀體的能力。

    
"與注重集體利益的智力相對,還有一種智力類型,我們稱之爲自省智力。這種智力通常在哲學家和思想家身上表現的比較突出。自省能力突出者知道自己是什麽樣的人,知道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标,知道在生活中怎樣做才可以獲得更大的成功。而那些具有良好自省智力的人,隻要注意自我訓練并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就能取得理想中的成功,比如愛因斯坦。不過,因爲他們通常性格比較内向,并且總是自我批評,結果就容易影響到他們其他方面智力的發揮。"
 

多元智能的理論基礎


多元智能的理論基礎

迦納 (Howard Gardner) 博士是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發展心理學教授,于一九七九年起參與哈佛大學教育研究學院零點方案 ( Harvard Project Zero ) 的研究計劃。該方案企圖探讨一個偉大的問題:人類潛能的本質與實現。當時的研究成果,迦納博士于一九八三年結集成一本名爲《心智的結構》 ( Frames of Mind ) 的書。在這本書中迦納教授提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個人都擁有包括:語言文字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旋律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在内的八種智能。他以 " 多元智能理論 "( 簡稱 MI) 榮獲路易斯維裏大學葛羅威麥耶獎,同時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天才獎。大多數人可以在 迦德納多元智能 的内涵中發現自己的多項長處,因此在美國社會廣受歡迎。

語言智能 ( 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               
是指有效的運用口頭語言或書寫文字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把文法、音韻學、語義學、語言實用學結合在一起并運用自如的能力。律師,演說家,編輯,作家,記者等是幾種特别需要語言智能 的職業。對語言智能強的人來說,他們喜歡玩文字遊戲。在學校裏,他們對語文曆史之類的課程比較感到興趣,在談話時常引用他處讀來的信息,喜歡閱讀、讨論及寫作。這一類的兒童在學習時是用語言及文字來思考,對他們而言,理想的學習環境必須提供下列的教學材料及活動:閱讀材料、錄音帶、寫作工具、對話、讨論、辯論及故事等。 
 
數學邏輯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           
是指有效的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對邏輯的方式和關系,陳述和主張,功能及其他相關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數學家、稅務、會計、統計學家、科學家、電腦軟體研發人員等是特别需要邏輯數學智能的幾種職業。對邏輯數學智能強的人來說,他們在學校特别喜歡數學或科學類的課程;喜歡提出問題并執行實驗以尋求答案 ( 假如我每天給我的盆景多澆一倍的水會怎樣? ) ;喜歡尋找事物的規律及邏輯順序;對科學的新發展有興趣,喜歡在他人的言談及行爲中尋找邏輯缺陷,對可被測量、歸類、分析的事物比較容易接受。這一類的兒童在學習時是靠推理來思考,對他們而言,理想的學習環境必須提供下列的教學材料及活動:可探索和思考的事物、科學資料、操作、參觀博物館、天文館、動物園、植物園等科學方面的社教機構。

空間智能 (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                 
是指準确的感覺視覺空間,并把所知覺到的表現出來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對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及它們之間關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視覺和空間的想法具體的在腦中呈現出來,以及在一個空間的矩陣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向導、獵人、室内設計師、建築師、攝影師、畫家等是特别需要 空間智能 的幾種職業。 空間智能 強的人對色彩的感覺很敏銳,喜歡玩拼圖、走迷宮之類的視覺遊戲 ; 喜歡想像、設計及随手塗鴉,喜歡看書中的插圖,學幾何比學代數容易。這一類的兒童在學習時是用意象及圖像來思考,對他們而言,理想的學習環境必須提供下列的教學材料及活動:藝術、積木、錄影帶、幻燈片、想像遊戲、視覺遊戲、圖畫書、參觀美展、畫廊等藝術方面的社教機構。

肢體運動智能 (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            
是指善于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的生産或改造事物。這項智能包括特殊的身體技巧,如平衡、協調、敏捷、力量、彈性和速度以及由觸覺所引起的能力。演員、舞蹈家、運動員、雕塑家、機械師等是特别需要 肢體運動智能 的幾種職業。這一類的人很難常時間坐着不動;他們喜歡動手建造東西,如縫紉、編織、雕刻,或木工或是跑跑跳跳、觸摸環境中的物品。他們喜歡在戶外活動,與人談話時,常用手勢或其他的肢體語言,喜歡驚險的娛樂活動并且定期從事體育活動。這一類的兒童在學習時是透過身體感覺來思考,對他們而言,理想的學習環境必須提供下列的教學材料及活動:演戲、動手操作、建造成品、體育和肢體遊戲、觸覺經驗等。

音樂智能 ( 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 )              
是指察覺、辨别、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作曲家、演奏 ( 唱 ) 家、音樂評論家、調琴師等是特别需要音樂智能的幾種職業。他們通常有很好的歌喉,能輕易辨别出音調準不準,對節奏很敏感,常常一面工作,一面聽 ( 或哼唱 ) 音樂,會彈奏樂器,一首新歌隻要聽過幾次,就可以很準确的把它唱出來。這一類的兒童在學習時是透過節奏旋律來思考,對他們而言,理想的學習環境必須提供下列的教學材料及活動:樂器、音樂錄音帶、 CD 、唱遊時間、聽音樂會、彈奏樂器等。

人際智能 (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是指察覺并區分他人的情緒、意向、動機及感覺的能力。這包括對臉部表情、聲音和動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際關系的暗示以及對這些暗示做出适當反應的能力。人際關系智能強的人通常比較喜歡參與團體性質的運動或遊戲,如籃球、橋牌;而較不喜歡個人性質的運動及遊戲,如跑步、玩電動玩具。當他們遭遇問題時,他們比較願意找别人幫忙;喜歡教别人如何做某件事。他們在人群中感覺很舒服自在,通常是團體中的領導者,他們适合從事的職業有政治、心理輔導、公關、推銷及行政等需要組織、聯系、協調、領導、聚會等的工作。這一類的兒童靠他人的回饋來思考,對他們而言,理想的學習環境必須提供下列的教學材料及活動:小組作業、朋友、群體遊戲、社交聚會、社團活動、社區參與等。

内省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據此做出适當行爲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對自己有相當的了解,意識到自己的内在情緒、意向、動機、脾氣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自我認知智能強的人通常能夠維持寫日記或睡前反省的習慣:常試圖由各種的回饋管道中了解自己的優缺點;經常靜思以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标;喜歡獨處,他們适合從事的職業有心理輔導、神職等。這一類的兒童通常以深入自我的方式來思考,對他們而言理想的學習環境必須提供他們秘密的處所、獨處的時間及自我選擇等。

自然觀察智能 (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               
是指善于觀察自然的事物,善于辨别自然環境中種種現象的能力,還能對這些現象的事物内在關聯去判斷,知道如何去愛護自然 ―― 即對大自然的興趣,考察,研究的能力。

父母類型趣味測試


 寶寶呱呱落地,生理需求支配了他的所有行爲:随着無微不至的養育和照料,寶寶在和父母的密切交往過程中,逐漸發展他的社會性。寶寶能否健康快樂的成長,長大後能否很好的适應社會,與父母早期爲他提供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父母對寶貝的養育态度和方式方法,對寶寶的個性、智力、情緒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有不同的影響。

  以下的問題沒有對錯之分,您隻需按實際情況,客觀的選擇你認爲符合或比較符合的題目,就可以簡單判斷自己屬于什麽教養類型的家長。

  測試一
  根據你的實際情況,認真選擇下面的問題。如果您選擇的奇數較多,您基本算作權威型父母,若偶數較多,則爲寬松型父母。

  1.你的寶貝是按計劃,在你的期待中如期來到這個世界,你對寶寶的你對寶寶降生感到妙不可言。

  2.作爲家庭新成員,盡管寶寶是"計劃外"的不期而來,你對這"意外之喜",還是非常喜歡。

  3.你經常摟抱着寶寶一起讀書,唱歌,并經常對寶寶說他很可愛,很關注寶寶的點滴進步和成長。

  4.你往往是在别人提醒後才發現寶寶的細微變化和進步,隻在寶寶反複、明确要求時才跟他一同活動,很少主動與寶寶一同遊戲。

  5.家裏來客人時,你要求寶寶一定要向客人問好,并對着客人表揚寶寶有禮貌。

  6.家裏來客人時,你不對寶寶提出任何要求,如問好、不插話等,對寶寶的有禮貌的行爲并不在意。

  7.你經常和寶寶一起遊戲,遊戲結束要求他把玩具收拾整齊,而且監督他并與他一起收拾。

  8.你認爲小孩子淘氣很正常,随便他淘氣好了,家長不必過多幹涉。

  9.你經常對寶寶表達你的期望,如"等你長大了,一定會成爲一名科學家"等諸如此類的激勵性言語,對寶寶的行爲常提出比較适宜的要求或标準。

  10.你覺得不必花時間在孩子身上,不用多管,他自然能長大。

  11.你認爲自己對寶寶的态度表現最多的是慈愛、溫馨的、支持的、坦率的。

  12.你認爲自己對寶寶的态度更多的是随意的、溫情的、沒有任何束縛的。

  13.你對寶寶的行爲經常定出一定的規則,提出一些要求,同時向他說明遵守規則的意義;并注意監督寶寶的執行情況,及時予以糾正。

  14.你在寶寶的生活和活動中,很少要求和制定規則,因此也很少有監督。

  15.你鼓勵寶寶自由的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感受,但随時注意小心的暗中引導寶寶的言行符合你的要求和标準;家庭決策一定會給寶寶發表意見的機會,并引導他說明理由。

  16.你對寶寶表達自己的要求或進行某種活動給予充分的自由,對他的言行沒有任何要求與監督;家庭決策很少顧及寶寶的意見。

  17.當寶寶犯錯誤的時候,你通常的做法是平靜而嚴厲的批評他或給一定的懲罰,并引導他知道錯在哪裏和受懲罰的原因;對寶寶良好的行爲能及時表揚,獎勵,以強化他的良好行爲。

  18.你通常不批評孩子的錯誤行爲,也很少懲罰和獎勵,即使偶爾有懲罰和獎勵也是随随便便的,沒有針對性。

  19.在寶寶面前,你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很注意,經常提醒自己可能對寶寶潛移默化的影響,對自己要求較高。

  20.在很多時候,你的言行舉止都比較随意,很少考慮可能會對寶寶有什麽影響。
  

測試二
  認真回答下面的問題。如果你選擇奇數較多,你基本屬于專制型家長,若選擇偶數較多,則爲放任型家長。

  1.你對寶寶的态度比較嚴厲,較少溫情,很少向寶寶表示你的關愛和支持。

  2.你覺得孩子是"不期而至"的家庭"第三者",一直比較後悔生下他;因此也不很喜歡他。

  3.你對孩子有許多行爲的要求或規則,要求他一定要無條件的遵守,而不需要多加解釋。

  4.你認爲自己沒有精力照管孩子,他自己能長成什麽樣子就随便長吧。

  5.你認爲孩子小,什麽都不懂,家長一定要嚴格要求,嚴格控制他的行爲;孩子就應該服從父母,接受父母給他安排的一切,因爲父母完全是爲孩子好。

  6.你對照料孩子的事情很不耐煩,能省則省,對孩子的言行也沒有什麽明确要求。

  7.你對寶寶的良好行爲較少獎勵和表揚,因爲你認爲表揚會使孩子忘乎所以;當孩子忘記行爲規則或者犯錯誤時,通常會比較重的懲罰或批評,最好是讓他能記住教訓。

  8.你對孩子的行爲舉止很多時候是基本不問,不加理睬。

  9.你認爲孩子應該聽家長的話,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當孩子不服從時,常以"不再愛你了"這樣的言語威脅他。

  10.你認爲連自己的想法都實現不了,根本顧不上孩子的想法。(摘自《媽咪寶貝》)

多元智能測評自我檢測

霍華德.加德納:"每個人都具備八項智能,但我們每個人處理事情卻有着迥然不同的風格和結果,這是因爲各類智力綜合起來的比例和方式不一樣。這無疑和遺傳因素有關,但也會受到教育和個人從外部環境中所接收到的刺激的很大影響。"
   
"如何判斷自己的哪種智力更占優勢,首先就是要重視自己的好奇心,并總結自己曾經做過的成功與失敗的事,盡量了解對自己而言,什麽事情是比較容易做到的,爲什麽?詢問周圍的人對自己的看法。所有這一切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
下面我們來自我檢測:
    
每個人的存在特性都如同一杯由8種智力組成的雞尾酒。憑直覺回答下列問題,以發現你們大腦中的強項和弱項:
1.
詞語語言智能
*
當你非常喜歡看一本書的時候,你會沉迷其中而不顧其他嗎?
*
你喜歡寫作或講述故事和朗誦詩歌嗎?
*
你腦中總有現成的答案或俏皮話嗎?
*
在出發去國外之前,你會至少學幾句目的地的日常用語嗎?
*
在以前和他人的談話中,有沒有發生過你本能地去糾正他人錯誤的情況?
2.
邏輯數理智能
*
你的生活空間總是井井有條嗎?
*
你會被他人視爲喜歡提出"不可思議的問題"的人嗎?
*
解決一個問題(包括生活和數字方面的)對你來說是一種無法抗拒的挑戰嗎?
*
如果有人要求你對自己說過或做過的事情作出解釋,盡管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你總是能做出出富有邏輯性的辯白嗎?
3.
視覺空間智能
*
理解地圖和交通圖對你來說沒有任何難度?
*
你的感覺通常都被視爲是可靠的?
*
當你重新思考或講述一件事情的時候,感覺是"曆曆在目",并且還能夠停留在一些細節如圖形和顔色上?
*
有沒有發生在過别人家去移動小擺設,或建議别人改變家中裝飾的情況?
3.
動覺智能
*
對你來說,直接嘗試去使用一樣東西要比之前閱讀說明書容易的多?
*
你會經常在一個未知的問題面前作出本能的反應,同時隻運用大腦中無意識的部分,就好像肢體自己知道正在的事情一樣?
*
你喜歡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嗎?
*
如果你的身體并沒有參與到發生在你周圍的事情中來,你就很難坐住或保持精力集中嗎?
*
當别人給你展示完做法後,對你來說完成任務就很容易了嗎?
5.
音樂智能
*
學習或工作的時候将音樂作爲背景有助于你集中精力嗎?
*
令人愉悅或讓人讨厭的聲音會對你産生很大的影響嗎?比如說聽到聲音之後你的表情改變得很快,周圍的人都能察覺出來?
*
在交通擁堵的馬路上,你可以辨别出周圍環境中各種不同的噪音嗎?
*
一首剛剛聽過的歌曲,你能哼出它的旋律并重複它的節奏嗎?
*
你在模仿聲音、地方方言或語調方面出色嗎?
6.
自然觀察智能
*
如果在一次遠足的過程中,你看到了一些陌生的動物、岩石或植物,一旦有可能,你會去圖書館查閱他們的相關資料嗎?
*
你喜歡收集标本或者關注門前大樹的變化嗎?
*
每個季節都有吸引你的獨特景緻嗎?
*
童年時,你有沒有把蜥蜴、蜘蛛或其他非"家養"類動物帶回家中?
*
你會堅持一種尊重環境的生活風格嗎?
7.
人際交往智能
*
當你表達自己的意見時,你會擔心可能由此引起的他人的反應嗎?
*
你覺得最好的工作方式是團隊工作嗎?
*
當同事間有矛盾的時候,你通常會出面調停紛争嗎?
*
你有很多朋友嗎?他們會經常來征求你的意見和建議嗎?
*
你是網上聊天的常客嗎?你會和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認識的人建立友誼嗎?
8.
自省智能
*
你會經常感覺需要一個人獨立思考嗎?
*
當你覺得該爲自己做些什麽的時候,沒有任何外在建議可以阻止你嗎?
*
你會象一個外人一樣看待和評價自己的表現嗎?
*
你認爲,僅靠個人的力量就足以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嗎?
*
在你喜歡閱讀的書籍類型中,主要是心理學、沉思技巧或自我分析方面的書嗎?
     
以上爲自我測試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覺得還不能完整确切的體現您的八種智能分布情況,您可以到我們分布在全國各地的代理機構進行測評,我們的分析師将根據您的數據報告進行詳細的分析。

提升兒童八大智能的玩具


提升兒童八大智能的玩具
12到18個月大嬰兒的玩具
 
    這個時候的孩子剛學會走路,喜歡跟在你後邊并模仿你的一舉一動。而且随着動作靈活性的進一步提高,他非常喜歡那些考驗他動手能力的玩具。他喜歡聽故事,因爲他可以說一些簡單的話和理解一些意思。
書本:  摸上去感覺用料不同和那些有鮮豔插圖的書都是最好的。
着色顔料:這可以滿足孩子塗塗畫畫的需求。 
音樂盒或玩具:  那些一動就會叮當響的玩具最能激發孩子的興趣。 
牽引玩具: 那些有繩子或牢固把手可以推拉,已經可以裝卸東西的小車是特别值得推薦的。 
 
18個月到2歲大幼兒的玩具
長到約2歲的幼兒不喜歡和人一起分享玩具,盡管她平常喜歡和其他人一起玩。她花很長時間自己玩那些可以獨立操作的玩具,特别是那些模仿成人行爲的玩具。
玩具娃娃: 選擇那些可以給它們洗澡和穿、脫衣服的玩具娃娃。
面團:面團的柔軟可塑性将使孩子的藝術努力呈現多樣性。 
有輪子或可以拉着走的玩具: 最好選擇那些在室内和室外都可以玩的。 
 音樂玩具:簡單的音樂玩具可以爲兒歌伴奏或演奏音樂給孩子聽。 
玩具電話: 這會滿足孩子進行對話和其他語言遊戲的需求。
 
2到3歲半大幼兒的玩具
這個階段的孩子獨立性、語言的控制能力和新的技能逐步增強,但是他仍需要大人的小心照看,因爲他還不能做到足夠小心。他喜歡搭建東西然後又把它們弄倒,把東西拼裝起來再拆開。他對測試自己能力的東西都很感興趣。 
 簡單的遊戲和大塊拼圖玩具: 選擇那些畫面熟悉,既可以單件玩,又可以組合起來玩的玩具。 
 顔料、水彩和剪刀: 現在可以試試較難一些的繪畫。一次隻給孩子幾種顔料,而且務必保證剪刀的邊緣是鈍的。 
 
3歲半到5歲大幼兒的玩具
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是很重要的,孩子會對很多事情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她會問很多問題,也想考考自己的身體技能。她的注意力能持續較長時間,因此她可以很長時間集中精神玩各種遊戲活動。 
建築套件和模型汽車:現在可以給孩子玩那些小型的仿真玩具了。 
書籍:立體的、更複雜一些的讀物,消閑書籍,及有關寫作、算術和簡單的科學知識的書都是很好的選擇。 
錄音機:應該耐用而且常常放給孩子聽他最喜歡的歌曲或故事。 
放大鏡和望遠鏡:這和其他簡單的科學儀器一樣都會使孩子了解另一個世界。
 
5到7歲大孩子的玩具 
學齡兒童對讀、寫和簡單的算術越來越有興趣。她對周圍世界和它運作的規律也很好奇,喜歡參與一些"成人"活動。她也很喜歡社會活動,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計劃做什麽事。 
 給洋娃娃穿衣:那些有各式各樣衣服和飾品的洋娃娃可以令孩子玩很長時間。 
按比例縮小的成人器具:孩子可以玩小型收銀機、打字機和電腦。 
火車:電動或上弦的火車都是理想的選擇。 
書籍:各類學習書籍、有章節的書,以及日記之類對這個時期的孩子都是有吸引力的。

MIQ測評在個人_人際關係的應用

    二十一世紀的成功哲學,人際關系與知識創新,占了約百分之八十的關鍵比例。在競争激烈的工作職位上,掌握有效人際通路與人脈資産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們必須做好客戶關系管理、客戶數據庫管理,從實務中快速提升你的工作效率與管理效能。


      通常個人或是組織進行資源管理,是針對所有名單的聯絡人、組織、地址、電話、傳真、行動、電子信箱、網址,完整整理出來,建立資源庫。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内取得任何所需的數據。


     皮紋科學提供您的不隻是單一的名單及數據管理,它更涵蓋了『人性』的管理,因爲它讓應用者,充分利用數字工具累積人脈并透過人格特質、價值觀及消費屬性等等特質的回饋分析系統,建立人性化的數字人際關系管理與有效的客戶關系管理。讓業務人員輕松利用人性化數字業務銷售技巧,提升業務績效,成功打通工作上的任督兩脈,大幅提升個人的營銷銷售業績,締造佳績。

皮紋科學基礎知識 + 數字人際關系管理系統 = 業務銷售必勝絕技

    皮紋科學基礎知識将學習如何采集辨識指紋類别,如何應用簡易分析方法,迅速建立并掌握良好人際關系。
    數字人際關系管理系統除了姓名、身分證字号、生日、電話、學曆、職業、住址、介紹人、e-mail、備注;另外還包含了分析數據,例如:性格特質、優勢領域、學習風格、思維模式、智能強弱分布、工作屬性、領導風格、溝通模式、承壓力、職能分析等;甚至還提供搜尋功能,可以根據姓名、生日、職業等作數據庫搜尋;達到有效有用的人際關系數據庫的建置與管理應用。

 

指紋與運動心理

     早在70年代,前蘇聯學者便将皮紋的研究應用于運動員選材上,首先用指紋預測運動員的柔韌生。80年代,他們發現人的手指紋路數目與運動能力有直接關系,一個人的指端紋越少,越适合從事體育運動。兒童0歲可從指紋中顯示體育天賦。因此,前蘇聯學者從嬰兒起就進行遺傳學實驗,對其身體内外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廣泛的測試,并且将指紋選材作挑選奧林匹克選手的秘密武器。國内從80年代起開始對運動員的皮紋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專案的運動員皮紋既有 共同性又有個别性,但是與普通人相比,不是存在一些顯著差異。賴榮興、馮紹桢等于1992年通過對93名體育學院學生的研究,首次報導智力與皮紋的相關研究。


     ATD角的研究較多,邵紫菀等在"對我國優秀運動員的調查中"發現,部分運動員ATD角度偏小,并把它列入運動員的重要選材指标。劉洪珍在"應用皮紋進行早期智力選材可行性的研究"一文指出,ATD角度會随年齡的增長而變小,故在早期選材時不能完全按照成人的标準,這是應特别注意的。這個原因可能是一位ATD角度小的人材,因爲沒有啓發小肌肉的應用,而折扣了此種天賦:有些桌球選手也可能因爲長期的運動操作,使ATD角度更小。适合以ATD角度選材的包括練鋼琴、直笛、打字、美工、書法、桌球等。但還是強調固然天才難遇,但是後天的訓練也是很重要的。


    
以桌球爲例除了ATD角度因素外,頂葉(中指)因爲與肌耐力、協調性有關,所以值得參考:枕葉(小拇指)因爲與視覺有關,也對球路的觀察有所助益:另外也希望學習潛力與風格能配合:還必須在關鍵時間點能被發掘與适當的訓練。所以建議一般家長對于孩子還是保持平常心,适性适才的讓孩子成長,才是孩子的幸福。有關于ATD角度與桌球選材的研究,可參考陳金海、沈啓賓、吳慧君(1999)的報告:以女子桌球運動員皮紋特征與運動能力表現的相關實證研究,結果發現桌球運動員指紋形态,以箕型紋最多、斗型紋次之、弧形紋最少:在掌紋方面,發現影響運動表現能力最重要的參考指标爲ATD角度。

 

 

MIQ測評在個人親子關系的應用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家長心中深情的期待,父母們用盡心思、竭盡所能地想要給孩子全世界,隻因爲有愛,滿載的關懷與情感是真實而動人!
但爲人父母的您,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摸索如何與孩子相處溝通,有時充滿甜蜜溫馨,有時卻腸枯思竭、筋疲力盡……時常看到用心的父母們穿梭在書店中,尋找親子教養叢書,不禁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教養方法千百種,您真的知道到底哪一種方法最适合您的孩子?還是照著書上的方法逐一嘗試呢?

這樣,似乎是否有點不夠精準,也不夠有效益,有沒有其它方法可以幫助爲人父母的您呢?

答案是:有的。

在這裏,您可以透過科學的皮紋分析,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質、思維模式、學習模式、溝通渠道,甚至是潛能激發方法等。

當您能了解孩子以上的各方面特質時,不就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嗎?根據孩子的個人特質,給予适合的教養方式:
◆ 如果您的孩子是視覺型:需要的是把學習的東西視覺化,同時用不同的色彩标出重點等……
◆ 如果您的孩子是聽覺型,需要的是把學習過的知識與同伴交流與探讨,同時有聲化等……
◆ 如果您的孩子是體覺型,需要的是親自體驗與操作,注重學習的氛圍與自我感受……
◆ 如果你的孩子是聽體型會如何?是視聽型或視體型等等又會如何呢?……

      當然還有其它的類型特質,透過皮紋分析,就能清楚認知孩子,用對的方法,您就可以事半功倍,和孩子亦師亦友般地互動相處。

      當然,我們同時建議,爲人父母的您,也接受皮紋分析,效果更尤其增加,因爲了解孩子之外我們更需要進一步了解自己,看看自己的個性想法以及優劣勢,在親子互動及帶領中,看看自己是不是孩子的最佳教練(coach),需不需要自我成長和進步,才能扮演好最佳父母親的角色,我們有專業的咨詢提供您适合的方向。隻要您需要協助,我們會用心并在乎每一個人的需求。

21世紀是講究『策略』的世紀,用客觀且針對性的方法育兒,讓所有孩子的未來更美好!

淺談優勢教育方法----MIQ皮紋檢測優勢測評

 

 

    因爲有心的業者将西方約三佰年的皮紋學上的研究發表的理論與統計依據,應用計算機科技将其标準化、數量化,而透過計算機的應用,可以在短短的三十分鍾的檢測,對個人的大腦神經元總數,與分布情況有了較準确的分析,而這樣的紋型的辨識與腦細胞數量的分布,通過學者們的研究而形成爲了現在的MIQ優勢測評的總表中的量化的數據,真正提供給有心的教育家及父母,一個了解孩子的先天潛能有力參考憑據,也藉由有經驗的皮紋分析師針對個體能力、特質及學習風格的差異,在解說的過程中與孩子的教養人互動探讨,提供有效的建議方案,也因此父母對自己子女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這樣就對子女未來寄予适切的願景,同時也促進了親子及師生的溝通模式,孩子在适當的學習渠道中成長,激發自信心的建立,讓智能(八大智能)得以全面發揮,可擁有健全的人格發展,也讓在關注中成長的孩子爲期待中的優秀人才。

 

     MIQ皮紋檢測一定要先從大腦結構認知做起,因爲孩子得自于父母遺傳的神經元細胞總數,及其在腦葉區的分布情況,隻是一種潛能的靜态基本架構,必須透過教育心理學,行爲學的了解,配合給予良好的後天學習環境與态度的建立,才能讓這些神經元(潛能)網絡化,事實上這樣的努力也隻能提供中等程度的開發,因爲神經元的總數與網絡化也隻是神經傳達系統中的硬件構造,而真正大腦之内在精神思維功能活化,必須配合營養學的認識去調理,因爲從食物中攝取均衡的營養,才能提供充分的神經傳導物質之制造,大腦有了這三種層次密切配合才能将神經元在從信息的吸收,記憶數據庫的建立,至啓動大腦反映的傳遞流程暢通無阻,而潛能才可以說是真正得以發揮,就如同生物遺傳物質的最基本單位基因一樣,(除非個别細胞染色體異常或基因缺失)人類的每一個細胞内基因庫是相同的,然而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透過基因調控激活讓其菜單達出來,進而誘導細胞分化而展現其功能,各司其職,同樣的道理透過智能的提升,讓個體智能充份發揮,才能在社會中各擅所長。

 

    再談回營養學,個體的生物機能,都必須由均衡的食物攝取來維持,(當然在個體上由于體質的差異會有吸收上的不同),才會有健康的體魄,才會有完整的免疫力,從而對抗外在因素産生對疾病的抵抗力,當你關注孩子的智能提升的同時,可是孩子沒有好的健康,快樂的精神,在生理與精神無法配合下,再多的學習改進都是徒勞無功的,試想孩子經常生病,精神心理必受影幹擾,無法正常上課運動,又如何有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健康就是财富,健康就是學習之母。

 

    若你已爲孩子做了MIQ皮紋檢測,那麽恭喜你!你已爲孩子的教育規劃踏出了正确的第一步,但也請你認真的接受建議,真真切切爲孩子的養成教育做個負責的執行者,每隔一段時間再爲孩子的每個學習階段向分析師進行咨詢,分析師會依據八大智能及其他各項特質做出客觀評量,爲孩子所處的不同階段給出适當的建議,這樣可以讓教養人清晰每個階段的教養方法及方向,從而讓孩子成長達到最佳效果。

    時下經常聽到有人慨歎一代不如一代,都市成長的孩子會缺乏以前人的美德,自殺率又節節上升,與其擔心年輕一代的草莓族對社會環境、學習及工作上的耐壓力不足,不如閉上眼,做一次最徹底的反省,您是否如您的上一代一樣,在孩子教養的過程中,做到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爲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建議有心的教育工作者、教育改革家、社會觀察家可以先好好的了解優勢教育,同時正視MIQ皮紋檢測對優勢教育的重要性,讓我們一齊爲優勢教育付出一點點綿薄之力!